黄宝春/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
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学科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档案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档案收集、档案鉴别、档案保存和档案利用四个方面,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档案学理论发展迅速,并表现出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档案学理论的自身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档案学 档案管理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档案学历经历史的变迁,在机关文书和历史研究的二元化内隐动因下,随着学术和实践的争鸣,逐渐显露出自身体系的基本架构。而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深刻影响和被影响于科学哲学的引导。档案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档案学的研究和发展总要进行理论思维,而理论思维的正确与否,总是要受哲学的支配,离不开哲学方法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作为有别于其它理论的思想体系,历经理论体系的辩证反思,构建和实践的证明再补充,展现出富有生命光辉的特色,作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积极思想,其必然秉承既继承又批判的态度,在档案管理的各个维度的指导表现上体现出本我特色。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档案学的研究,并不是直接提供现成的研究模型、公式或答案,而往往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范畴,把哲学的一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档案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启迪。现就逐类其对档案管理流程的部分方面做系统介绍。
1、马克思主义档案收集观
在档案工作者看来,许多知识载体都要转化为档案。档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了解人类的昨天,观察人类的今天,预见人类的明天,都要借助于档案。归根结底,重视档案就是重视知识,知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所有天才的巨人无不是站在前人已有发现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学说的。马克思在完成他的不朽巨著的艰苦劳动中,非常重视档案材料的作用。
1.1、广泛细致地搜集历史资料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了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总是无比详尽和透彻。马克思为了《资本论》的写作,在图书馆摘录了七十个作者的经济学著作,读过和做过的笔记、摘录的书有一千五百多种,写的笔记本,包括手稿、摘录、提纲、札记等二百五十多种,凡是和经济学有关的学科,他都细心研究。当《资本论》写到《劳动日》这一章的时候,需要查阅载有政府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而这类材料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但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里却保存着这些档案材料。马克思正是从这些所谓的“废纸”中收集到能够真实地反映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1.2、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搜集的资料
马克思第一次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类的历史是由两条线索维系着的:一条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一条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能够证明历史的存在和发展的:一是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物质产品,这要借助于考古发现和实物陈列;一是人类的精神产品,这要借助于档案和书刊。而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当然档案也有真伪,需要认真地鉴别。总之,尊重档案就是尊重历史,无视档案就是无视历史,篡改档案就是伪造历史。以唯物主义观点看待档案资料是保障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必要前提。
1.3、将搜集的资料分门别类,细致归档
美国杜维的《十进分类法》因其使用方法的简单易行,长期成为中外学者所推崇的档案分类之最基本原则,亦为档案分类之特有原则。但长期搬用图书分类理论分类档案,无法体现出档案作为文书的特殊性,严肃性和时代性,必然沦为图书的附庸品。历史上多次的改革档案管理制度的出台就是对此类问题的发现和试图纠正。马克思主义认为应当根据档案之间的固有历史联系,秉承尊重全部和来源的原则,力求以民主的视角,完整和全面的归纳资料,形成档案。这既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档案中的政治宣扬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宣扬论,是从实际出发,客观看待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类目划分和归档。
2、马克思主义档案鉴别观
档案鉴定工作,是指甄别档案真伪和判定档案价值的工作,档案鉴定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具体科学,因此,它无疑应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武装档案鉴定人员的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认识档案内容的实质,根据党和国家当前和长远利用档案的需要,制定统一的鉴定原则和标准,来判定档案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切实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
2.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档案的客观性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做到任何工作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想的规律性,并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把这一原则运用到档案鉴定工作,就是要遵循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维护和保持档案材料之间内在的客观的有机联系,而不能人为地、任意地破坏这种联系。如在鉴定科学技术档案时,留存档案必须遵循科技、生产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由于一部机械产品,从设计研制到产品定型;一个工程项目,从勘察设计,到施工交付使用,一个科研课题,从选定题目到出成果进行鉴定推广,等等,都有其客观规律,因此在这些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随着各自的科技、生产活动的进行,按照各自的程序形成的,是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所以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保存,任何人为地、主观地分散,打乱自然形成的成套的档案材料,或把一堆互不相关的档案材料任意拼凑起来的做法,都是脱离实际,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
2.2、坚持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全面鉴定档案价值
联系的、发展的原则是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和处理具体问题,包括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档案鉴定工作,是甄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决定档案存毁的工作。其任务是按照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标准,研究档案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鉴别库存中失去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档案鉴定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只有用唯物辩 证法全面、历史、发展之观点作为指导思想,认识档案内部诸要素同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联系对档案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揭示档案的价值规律,正确划定保管期限,决定档案的存毁,这样才能使鉴定工作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保存档案的质量,便于保管和利用。
2.3、对档案的鉴别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循环过程
档案作为历史资料和政治素材的表现形式,必然会体现历史印记和阶级特征,为更好的使用档案,需要做好对档案的鉴定鉴别工作。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一步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中,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实践验证认识的往复循环下,更真实的展现档案素材的性质和鉴别性,得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档案素材,从而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丰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4、密切联系档案记录的时代背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作为存在于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资料,其经过历史的积淀和人为的记录保存,成为档案形式,流传下来,其是社会意识的展现方式,因为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必然能够也应该凸显社会存在的印痕和表征。因此,在有效利用档案时,就需要考虑到档案流转的时代背景,只有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档案记录中所行的效率性和可行性程度。如此以往,才能在基于现代背景的条件下,援引档案中特定情境下归纳出的共同性规律解决现代发展中亟待解决和处理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档案保存观
档案由于其具备特定的使用价值和时代价值,需要进行妥善的保存管理,使其代代流传,为人所用。当今时代的档案以文本档案、电子档案等多种形式存在,且数量巨大,内容庞杂,这就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和促进档案保存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好档案取舍关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及矛盾着的方面,各有其特点。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矛盾和有效地解决矛盾。一般来说,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纪录,是具有保存价值的。但是,具体到每卷,每份档案,其价值的性质和大小各异。有的档案非常重要,需要永久保存。有的档案只在一定时间内有查考价值,只需保存一定时间即可,有的档案失去了继续保存的价值,已没有用处,等等。因此,确定这些档案的存和舍就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按照档案在各项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依据国家档案部门制定的鉴定标准,正确地鉴定档案的价值,划分出不同期限对档案进行保存。具体地分析档案,主要是分析档案中文件的作者和内容,制发机关的职能、作用和利用情况等。
3.2、档案的安全性高度保障
档案二字与木为伴,从汉字的形意看来,必然与材质性有关,而案中上行安字体现出档案作为案本所必须具备的高度安全性问题。形意结合,凸显出档案保存的安全性问题。首先,就材质而言,历史上,档案资料的材质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纸质材料的保存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而对档案的有效,细致的保存也无法完全做到不留污痕。所以现代社会中电子档案的备存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以往档案备存,保密的重要改进,也就在间接意义上论证了保障档案安全性的客观要求。其次,在保密性方面,档案的保密工作在历史上也有迹可循。在革命运动中,为了维护总委员会的档案文件材料的安全,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发言建议将总委会驻地从伦敦迁往纽约,而后建议委员会又授权于马克思全部搜集报关国际和前总委员会的档案文件资料,尤其是会议记录。而马克思在共产国际的运动中,一直随身携带档案资料,在其看来,革命工作的最重要两条就是信念和档案。信念是成就革命成功的动力,而档案是造就成功的重要保障。
3.3、档案记录的完整性保障
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从形成到最后消亡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即文件的运动具有整体性。而在此,我们先姑且不论档案是否属于文件,因为至少我们可以明确档案具有历史记录和文件的双重属性,那么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论中所认为文件的生命过程就同样适用于档案,档案亦存在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同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发展还具有阶段性,档案作为历史记录的保存载体同样具有阶段性。在档案具有运动完整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下,力求保持档案的完整性就显得弥足重要,是档案之所以称其为档案的重要特色。
档案作为历史资料,在记录时,本就不应存在任何的感情色彩的偏见。任何事物的特定贡献和有用度在某个阶段的某个时刻也许无法表征,但事物的发生变化促使我们明白其有可能在其它某个阶段发生决定性作用。成功档案的建立不在于其记录事件在当时的影响力,而在于其对于事物发展的完整而全面的跟踪和搜集。同时,在革命事业和其它阶段征程中,档案的遗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从而对后续工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颠覆。所以档案的完整性还表现在无论经历怎样的动荡,依然能够保证档案的完整性,毕竟动荡是短时期的产物,在未来漫长的时光中,仍旧需要档案的指导和借鉴,所以档案的备份和存储尤其关键和重要。
3.4、档案监督制度的形成
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流程安排。事物循序渐进的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步调一致的流程体系加以配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很早开始就对档案的保存,移交等工作进行了细致的流程制定,并以制度的方式保存下来,沿用至今,列宁,斯大林同样秉承他们的传统,作为具有社会注意特色的中国,也在此方面做了不懈努力。这些不是榜样效应的跟风,而是本着自身特色,找到的适合自身和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目前,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一种监督制度应用广泛,作为一种监督制度,它强调将职权、职责、和程序法定化。而对于档案行政执法部门而言,是将本部门主管实施或配合实施的有关档案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一一落实。作为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将监督迁移到档案管理运用,不论其客观问题的存在,至少明确人们对于档案监督工作的重视,同样也是对历史上档案监督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档案利用观
档案利用工作同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等基础工作构成档案业务工作全部内容的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工作在档案工作的整体中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为当前工作服务的事业,也是一项为今后服务准备条件的工作。只有不断地进行档案工作的建设,才能使档案日益发挥作用。
4.1、密切联系实际,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档案资料
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服务实践,发展实践。档案收集、鉴定与保存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承和利用。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档案的利用也是如此,社会的进化、发展,产生了档案和档案工作,并不断为档案工作提出现实要求,正是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决定着它的作用范围和发展水平;过去中国的档案工作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却没能从本质上反映社会生活,没有深刻联系实际情况。随着档案学理论的深化发展,人们档案价值的辩证探索,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恰恰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中,发展成为一项实行开放服务的科学文化事业。
4.2、档案使用的目的是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新世界的到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自己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即公开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档案鉴定工作,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鉴别档案的价值。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时期保存的档案要以反映无产阶级的意志,反映党和国家及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为主。同时,现在保存的档案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其内容是有阶级性的。我们鉴定档案价值时,只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才能认识档案内容的实质,才能充分地估计档案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社会主义杜会,档案的价值,应该由其对社会主义事业,对党和人民群众有多大作用来决定,这是衡量档案价值的最高标准。
4.3、实践对档案资料的再验证和反馈,进一步完善档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实践无疑也是检验档案学理论的唯一的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可以深化人们的认识,从而更正和完善原有的档案学成果。列宁就指出,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任何科学理论的界限都有相对性,这个结论也符合档案学的实际情况。实践不仅能够验证档案,对已有档案的真实性进行反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档案的修正与完善。
作为档案学研究对象的档案工作,是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与国家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不同,档案工作的性质也不相同。坚持还是掩盖档案学理论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在档案学理论上的必然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档案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点既是唯物主义的、即从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实际出发,揭示档案工作的社会属性,科学地阐明档案的管理原理;又是辩证的,即克服形而上学的机械性,坚持继承借鉴与独创、发展相结合,不断地拥示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揭示档案工作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这种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档案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优于西方资产阶级档案学理论的。现阶段的档案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更加着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档案学发展现实的有力结合,注重档案学理论的特色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档案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2]孔凡岳.学习马克思关于材料论述的体会[J].浙江档案工作,1983(4):16-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4]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5]林清澄.中西档案学理论比较研究[J].档案,1992(2):24-26.
[6]张超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指导档案鉴定工作[J].文献工作研究,1991(2):33-34.
[7]刘廷石,付清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哲学思考[J].山东档案,2006(1):37-38.
[8]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26.
[9]林清澄.中西档案学理论比较研究[J].档案,1992(2):24-26.
[10]吴宝康.马克思与档案[J].档案学通讯,1983(2).
[11]吴宝康.马克思重视档案及其作用[J].历史档案,1984(1).
[12]周彬.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档案观[J].档案学研究,2001(4).
[13]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