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2015年9月


发布日期: 2015 - 11 - 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用色彩讲述大海的故事
图文/林国芬 刘胜勇
    一
    我叫林国芬,1958年出生在沈家门渔港。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十分酷爱绘画,在1989年普陀区举办的一次渔民画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渔民画,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每天下班之后和双休日的时间,都沉浸在画布上,并向有多年渔民画创作经验的陈艳华老师请教,开始了我的渔民画创作生涯。作为海边生、海边长的孩子,我对大海情有独钟,对渔民画有特殊的艺术感悟。经过几年磨炼,我的作品慢慢地有了内涵和灵气。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野路子”作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作品多次在全国民间绘画比赛中获奖,在舟山渔区渐渐有了些名气,我成为普陀区渔民画创作的骨干。
 
    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离开原单位后,成为一名专业渔民画女画师。当时,我的梦想是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可以一门心思从事渔民画创作。2005年3月,在普陀区文联、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渔家女”渔民画工作室应运而生,我遇到了龚葵松、吴小飞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渔民画女画师,我的“林国芬工作室”也开张了。
    在我看来,豪放张扬的渔民画应该有新的突破,在原画风讲究色彩强烈、形式提倡和谐变形、主题多反映渔民习俗和海洋气息的基础上,要着力反映渔民豪放、激情、梦幻的独特风格和精神世界,更好地体现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我和龚葵松以工作室为创作据点,交流创作心得、深入探究画法、外出考察学习、开发系列产品;我还向老画家陈乃秋先生学习油画、水彩画等绘画技巧,从中吸取艺术灵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后来,我的作品走出国门,先后参加了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德国凯尔斯鲁尔等地举行的欧洲博览会,被展出或被收藏。2008年10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我的作品《渔歌》;2012年11月9日,在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上,我的画作《举头三尺有神明》获“时代、田园——全国农民画大赛”的银奖;在2012年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演”中,普陀渔民画是浙江省选定的参展项目,我的作品《贺新年》入选其中;2013年6月,我的作品《螃蟹姑娘》、《祭海神》被选送到国家文化部主办、浙江省文化厅和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共同承办的“田野海风——浙江农民画渔民画展”上,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展出;2014年2月28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主办的“心灵的呼唤——舟山渔民画展”在中国扇博物馆开展,我和其他人创作的20多幅渔民画作品组成一个方队亮相杭城,我还应邀在现场即兴作画;2014年7月,我的作品《网中曲》、《团团圆圆贺新年》获得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江西省文联、吉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青山绿水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优秀奖;2014年10月,在浙江省妇女手工产品创意大赛上,我的黑陶彩绘盘《剖鲞》获得三等奖。
    渔民画画法不仅局限于水粉画,还有油画、吹塑纸版画等,并以挂件、铝板画、黑陶盘、沙雕画、丝巾、立轴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成为家居装饰、馈赠亲友、外事活动的新宠。
 
    三
    近年来,“林国芬工作室”协同有关单位举办培训班,努力发掘和培养渔民画创作人才。我和一些渔民画女画师纷纷下渔村作现场指导和培训。起初,妇女学员感到无从下笔,在我们的启发下,她们渐渐放开胆子,发挥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大胆拿起了画笔。凭借发自天性的真诚、悟性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一幅幅构图细腻、色彩丰富、富有生活气息的渔民画在她们笔下形成了。在她们笔下,平淡无奇的石头、房屋或者生产工具都仿佛饱含激情,向人们讲述着大海的故事。
    我的工作室开发了“黑陶彩绘渔民画”和“沙画渔民画”等作品,成为具有海岛特色的文化产品,其中一部分作品是当地渔民画爱好者在工作室的指导下完成的。此外,我还带徒授艺,带出的5名徒弟均能独立作画。
    我衷心希望渔民画后继有人,期望渔民画推陈出新,结合和吸收民间特色,借鉴剪纸、版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发扬光大。
<< < 123 45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