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迅雷
档案索引
浙江省档案馆收藏有蒋经国1943年6月11日致应鼎的一封手书信函:“应鼎主任勋鉴:弟寄存贵行之汽油十大桶,机油廿五加仑,经指定毛宁绍负责盖章,陆续领用。特此函达,即乞查照为感,并颂勋绥。”信里说的是由他专任司机“领用汽油”的具体事务。
在抗战时期,汽油和机油都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在1943年抗战艰难时期,全年的汽油进口量是八年抗战中最少的,汽油非常紧缺,已有的一点汽油,要管好用好。“不向历史交白卷”的青年才俊蒋经国,做大事举重若轻,做小事举轻若重,非常细致、到位。
如果把蒋经国的人生经历简化为“三级跳远”,那么以奉化溪口为起跑点,第一级踩在莫斯科,第二级就是踏在赣南,第三级则是踏在台湾,最后落在远远的冠军点上。
上世纪20年代,孙中山身边有3位追随者——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有一次他们恭请孙先生为他们的4个儿子起名,孙先生以“经、纬、安、定”为寓意,分别给起名为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后来前3位都去了台湾,只有金定国留在大陆,长期隐姓埋名。毫无疑问,四子中数蒋经国人生事业最为丰富出彩。
1939年农历三月十八,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特意选在蒋经国生日这天,委任小蒋为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辖赣南11县。1939年6月,三十而立的小蒋走马上任。在长达6年的赣南从政生涯中,蒋经国得到了基层的实践经验,当时就说“并思用之于来日”,为他后来主政台湾提供了诸多借鉴。有一点很清楚:蒋经国绝不是庸碌的“官二代”。
本文以1943年为视角,观察蒋经国的行迹,透视青年蒋经国成长历程。这一年的大背景是:中国的抗战进入战略防御的最后一年,非常艰难。1月9日,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4月18日,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山本毙命。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对日协同作战。随后在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在战略上作出抉择:盟军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实行“霸王计划”,为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拉开序幕——经典谍战电影《德黑兰四三年》,就是以此为背景的。
1943年,蒋经国34岁,他在赣南当“一把手”进入了第4年,这“蒋经国四三年”,究竟怎么样?
A 青春
小蒋乔装打扮,端一碗馄饨,跟随卖馄饨的老翁上楼,进入虎穴
江西赣南可不是江西庐山,赣州距离广东的韶关不远,此前为粤军控制,“民穷财困,土劣横行,文化落后”。
当战火迫近北部的南昌之时,南迁至赣州山区是必然选择。小蒋曾对他的挚友王继春县长说:“倘使没有抗战,我们恐怕都不会到这个穷山峻岭的赣南来。”
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蒋经国磨砺了12年,堪比苏武;他开过飞机、当过骑兵,常常忍饥挨饿,甚至露宿于冰雪之上。“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苏联方面才放了他,小蒋于1937年春携妻带子辗转回国。
他从奉化老家告别母亲毛福梅,应熊式辉的邀请到江西任职。熊式辉在1931年被老蒋派到江西去当“一把手”时,飞机中途失事摔了下来,他被树枝挂了一下才落地,有幸只摔个跛脚,人称“熊拐子”。熊式辉投桃报李,把青年才俊蒋经国揽入自己的地盘,可谓一举多得。
到了1943年年底,蒋经国业已完成第一个“赣南三年建设计划”,继而推出“赣南五年建设计划”。小蒋实行“赣南新政”,提出“五有”目标: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他大刀阔斧地铲除“烟、赌、娼、匪”四害,修明吏治,扶助农工,兴办教育。1943年11月,美国记者艾特金森莅临赣南采访后,在《纽约时报》发表报道称,蒋经国的改革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战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此时已有44家工厂;“中国方面的有识之士,都一厢情愿地高谈中国的现代化,却只有赣南在真正地推行”。在艾特金森眼里,赣州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蒋经国甫一上任,就脚穿草鞋,遍访赣南11县的每个角落。“一共步行了2850里路,经过了974座桥,其中有714座是要修理的,有84条路是不能走人的。”小蒋大有苏联红军不怕吃苦的劲头,朝气蓬勃地深入田间地头。
当时提倡义务劳动,小蒋就带领大家去帮助农民耘田拔草。这是盛夏的苦力活,他身穿工作服,赤脚穿草鞋,带头下到水稻田,一干就是大半天,不怕烈日晒,不怕溽暑蒸,不怕污泥脏,不怕稻叶如刀割。
小蒋敢于冲到第一线。有一次禁赌行动,他亲率特别小组,深夜去捣一个权贵的赌窝。街边有位老翁卖馄饨的,小蒋乔装打扮,与随从一起,各端一碗馄饨,跟随卖馄饨的老翁上楼,进入虎穴。这样轻易制伏了赌窝的警卫、赌徒,人赃俱获。
有一次,小蒋到景德镇,要去视察15里路外的一个国防工程。按当时官场惯例,已备好轿子伺候,蒋经国决心改革陋习,拒不坐轿,坚持步行。当地一干官员,也只好跟他走路,往返30华里。蒋经国健步如飞,这可苦了平日养尊处优的地方官,他们一个个气喘如牛,疲惫不堪。当时的乐平县长彭克勤,一个不小心,竟致跌倒在地。事后蒋经国在集会上说:“国难时期,凡我公务人员,均应加倍振作。现在有的县长,连路都不会走,跌跤了,这怎么行?”
1943年6月的一天,小蒋夜宿赣州城东郊的虎岗,万般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名篇《夜宿虎岗有感》:“时间过得真快,从我任专员以来,已经有四年了。任劳任怨,日夜奔走,说一句老实话,这并不是为名利,而是受了良心的驱策,为了生养我的父母,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无衣无食的同胞,我要勇敢地站起来,号召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清除社会的罪恶,来反抗人类的仇敌。但是我是一个罪人,因为我做错了不少的事,更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B 皈依
小蒋从此跟老蒋一样,一生经常携带两个本子
政绩斐然的小蒋,为什么在1943年6月的文章中会有“罪人”的感慨?
“罪人”之自责,是因为蒋经国皈依了基督教,作自我反省。这一年的春天,在重庆,在复活节来临之时,蒋经国一家人由毕范宇牧师施洗,正式成为基督徒。小蒋皈依基督教,直接原因是出于老蒋的意旨。当年宋美龄答应嫁给蒋介石,一个条件就是蒋介石必须信仰基督。如今小蒋终于也修成正果,成为基督徒了;从此他就跟老蒋一样,一生经常携带两个本子:一是《圣经》,二是日记本。在老蒋的引导下,小蒋也认真读阐述基督精神的《荒漠甘泉》,悉心做眉批。
在科学和哲学还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宗教是人类应对同一问题的第三种方式,它是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信仰和支柱。在信仰力量的影响下,蒋经国面对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定力逐渐得以加强,学会坚毅、忍耐与宽容;而且,会有更多的“我是一个罪人”的反思、反省与忏悔。
而此间所言的“我是一个罪人,我做错了不少的事,更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显然是有所指的,核心要义,就是他与章亚若的婚外情,最终导致美女章亚若命归黄泉。
章亚若生于1913年,她漂亮、聪颖,活力充沛,而且多才多艺。1939年,躲避战火而至赣州;与蒋经国相识时,她已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少妇,且是丈夫意外去世的寡妇。美丽的章亚若,参加了蒋经国举办的一个青年干部训练班,干训结束,章亚若留在行政公署,担任蒋经国的文书。
后来呢,就是小蒋爱上了亚若。小蒋同事这样忆述:有一天早晨,小蒋经过章亚若办公室门口,停了一下,把头探了进来,两只眼睛晶晶发亮,落在章亚若身上;他说:“喂!我的好同志,这么早!”章亚若一听到“我的”,十分腼腆,弄得涨红着脸,轻声地说:“你把我吓一跳,蒋专员,有事吗?”
章亚若并非“低到尘埃亦开花”的人,她一开始是拒绝小蒋之爱的,但实在是架不住小蒋的烈火,她那青春的干柴最终也激烈燃烧了。两人都成了无可救药的爱的浪漫派,他们以“慧风”“慧云”互称,陈仓暗度。
后来的事情就是,章亚若怀上了,蒋经国赶紧私下安排章亚若转移到桂林,静养待产。1942年年初,章亚若产下一对双胞胎,取小名丽儿、狮儿。小蒋闻讯,喜不自禁,风尘仆仆,千里迢迢,从赣州赶到桂林,看望爱妇爱子;还按照蒋家族谱“孝”字辈,给两个宝贝儿子取了学名,兄是“孝严”、弟是“孝慈”,从母姓章。
他哪里想到,双胞胎未足六月,巨大的意外就来了:一天章亚若赴晚宴回家,半夜腹痛难忍,到医院救治,一针下去,病情迅即转危,很快香消玉殒。迄今这是一个悬疑案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究竟是谁干下的弥天坏事。
噩耗传来,蒋经国遥望桂林,放声痛哭,双眼哭肿,此后多日都戴着墨镜。可怜了这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直到18岁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到了晚岁才实现认祖归宗的愿望,由章姓改为蒋姓。
蒋经国生前只能悄悄地关怀这两个儿子,心里是一直装着他们的母亲。在他即将撒手人寰的弥留之际,嘴里发出一连串模糊不清的言语,随侍屏息静听,终于听明白他是在喊“亚若”。
后人介绍蒋经国的家庭,通常写为——原配:蒋方良;侧室:章亚若。蒋方良俄文名是芬娜,1935年3月15日在苏联与蒋经国结婚。来到中国,公公蒋介石依谐音为她取了个温婉的中国名:蒋芳娘。而小蒋母亲毛福梅认为“芳娘”叫起来会乱了辈分,于是再依谐音改为“方良”,希望这个洋媳妇能够“方正贤良”。芬娜从此一步步变为穿中式旗袍、贤惠忍耐的中国妇女。
离开赣南前一年,蒋经国与蒋方良结婚9周年的纪念留影。
自1949年来,蒋氏家族首位返回大陆访问的是法学家、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1993年9月3日,他从杭州飞抵桂林;5日上午,冒着倾盆大雨,他来到凤凰岭下母亲墓前,祭奠生母亡灵。“母亲大人,儿子回来看您了……”话音未落,章孝慈就扑通一声跪在母亲墓前叩拜;悲声中恭读祭文:“呜呼!劬劳我母,生于忧危;万方多难,世局崩离。孪生二子,孝严孝慈;抚养六月,驾返瑶池……我悲我母,九回断肠……”
泪飞顿作倾盆雨。
C 村长
流离失所的儿童,一下子变成了新村村民,变成了“天之骄子”
在赣南,蒋经国两次失去至爱,除了章亚若,就是1939年底母亲毛福梅在日军飞机轰炸中,不幸殒命。蒋经国得到消息,就让他的专任司机毛宁绍飞奔开车,星夜兼程,长驱上千公里赶回家。
司机毛宁绍(即小蒋信中所写的毛宁绍),是毛福梅的同族人,同在溪口不同村庄。论辈分,毛宁绍称毛福梅为姑母。毛宁绍最初在蒋经国的舅舅毛懋卿开办的长途汽车公司开车,而蒋经国的司机是他堂兄蒋瑞祥。由于蒋瑞祥一次开车不慎,出了事故,撞到坟墓上,把当时坐在车上的蒋方良牙齿都碰掉了,蒋瑞祥被辞退。毛宁绍从而成为蒋经国的司机,后来一直定居在赣州。在他眼中,小蒋来江西以后,对老母亲倍加怀念。在浙江省档案馆提供的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蒋介石家世》中,有毛宁绍的《给蒋经国开车八年》一文,详述了蒋经国千里奔丧的情形:
蒋经国对于生母毛福梅夫人是非常孝敬的。1939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正当蒋经国踌躇满志,大谈建设新赣南的时候,突然收到从溪口打来的急电,“家里房子被炸,师母下落不明”。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有如晴天霹雳,使这位孝子顿时呆若木鸡。当时,蒋经国恨不得长翅飞回老家。他立即告诉我说,明天就走,还要我事先通知渡口,免得耽误行程。第二天,我们一早就赶到了抚州温泉督练处,晚上继续开车赶路,上弦的月夜,寒星寥落,然而汽车的速度,有如风驰电掣,像闪电般地前进。我们一路上飞过了河口、上饶、衢县、龙游、金华五个渡口,烧掉了十一瓶汽油,仅一天多一点时间,行程一千多公里,很快就到了溪口镇。汽车一停,蒋经国连打招呼也来不及,就直奔母亲住处,见到母亲尸体,抚尸大哭,哭得他几次晕了过去……
浙江省档案馆所藏的蒋经国手书信函,说到十大桶汽油领用事宜,那是在1943年——这一年可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经国就寄存的十大桶汽油郑重其事地写信嘱咐如何领用,盖因汽油之珍贵。战争中飞机坦克汽车都需要汽油,否则就是一堆废铁。当年落后的中国,汽油主要靠进口;日本占领了沿海地区,全面封锁了口岸,从而切断了中国对汽油的进口。1939年汽油进口量尚有3589万加仑(美制1加仑=3.785升),到了1943年,只有5.5万加仑,零头都不到,这就是硬碰硬的严重油荒。为了用好这十大桶宝贵的汽油,以及廿五加仑机油,蒋经国郑重其事地写信给保管者,具体交待须经他的专任司机毛宁绍盖章方能领用。
蒋经国母亲被炸事件发生在1939年,相比1943年汽油还没那么紧张,“烧掉了十一瓶”,小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在母亲罹难处,蒋经国勒石刻碑,亲笔书写四个大字:“以血洗血”。此后日军连续轰炸溪口十几次,小镇最终沦陷。
小蒋化悲痛为力量,化母爱为大爱、博爱,他在赣南致力于建设战时救济机构,设立“广慈博爱院”,创办“中华儿童新村”等等。广慈博爱院本身就有纪念生母毛福梅的意思,于1943年5月1日正式成立。毛福梅是一个忠实的佛教徒,平素以慈悲为怀,济贫扶困,德惠乡里。“广慈博爱院”融合了东西方的宗教精神:“广慈”为东方佛宗的“慈航普渡”,“博爱”即小蒋自己所信仰的西方基督精神。蒋经国亲任院长,并请他的留苏同学周百皆担任总干事。“广慈博爱院”陆续兴办了百寿堂、平民食堂、义童教养院、贫儿生活学校、保育院、儿童新村,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福利系统。
救人是最重要的事!蒋经国不仅是“广慈博爱院”的院长,他还是“中华儿童新村”的村长。儿童新村很像后来的“SOS儿童村”,建在东郊虎岗,筹建两年,拓地十里,终于在1943年6月20日正式开幕,蒋经国出任村长,蒋方良为名誉村长。
新村有40余座房子,各种设施齐全;房舍栉比鳞次,成了赣南的“桃花源”。每幢校舍分别冠以自由、平等、博爱、阳明、中正等名称。小蒋还把保育院及正气中学等重点教育设施迁进儿童新村,使它成为一个教育文化综合体。新村接收了粤、闽、浙等省孤苦无靠儿童千余名,部分贫苦公教人员子女也被吸收进来。儿童入村后,衣、食、住、行全部由新村安排;原本流离失所的儿童,一下子变成了新村村民,变成了“天之骄子”。“中华儿童新村”是对儿童公育模式的积极探索。
小蒋采用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法,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做;他要学生组成自治会,推选自己的领导,选派自己的纠察。他打破中国传统,禁止任何体罚;而他自己作为“村长”,也经常住在新村里,早晨和学生一道起床,带领学生做体操,赤膊跑步,入溪游泳,不亦快哉。
D 惜才
去年南康县长王后安逝世,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左手;今年上犹县长王继春病故,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右手
张学良在做口述历史的时候,曾说:“蒋介石把人当奴才,蒋经国把奴才当人用。”小蒋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爱才、惜才,重视对干部的培训提高。
1943年7月至8月,小蒋在虎岗儿童新村举办赣州青年学生夏令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集训两个月。他自己担任夏令营的营主任。这是他重视教育培训的一个具体举措,他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干部培训班。
小蒋个性开朗,胸怀洒脱,富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年轻的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喜欢与年轻人打成一片。1943年“五四”青年节,开过纪念会后,小蒋约了十多位同学,坐在虎岗的草地上谈话。在专署一位年轻秘书悄悄策动下,几个同学出其不意对小蒋发起袭击,把他掀翻在地,四个人分别抓牢他的手和脚,荡起“秋千”来。小蒋拼命挣扎,他们就将他提上抛下,连抛三次,以此“游戏”,作为“惩罚”。小蒋被“如此捉弄”,倒是很受用,他笑着直指专署秘书说:“都是你搞的鬼!”
小蒋对干部要求严格,有他的一套管理教育办法。有一次,有个青年干部在马路上大摇大摆地边走边抽烟,忽然看见小蒋迎面走来,立即把捏着香烟的手藏进大衣口袋里,若无其事地向前走。小蒋早已看在眼里,走近时故意停下来和他说话。一会儿,那干部的口袋里就冒烟,不知是因为被烫还是因为害怕,拿烟的手不住地抖。
小蒋故作惊讶地帮他把烟火给扑灭了,然后笑说:“你知道戒烟条例不应违反,这是好的,错了就改,但不要弄虚作假。我老早看到你把烟揣在口袋里,所以我就故意和你说话。果然布包不住火,真相终于败露了。”那位年轻干部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蒋经国和他亲切地握手,连说“对不起”,提醒“今后注意就是”。
因为蒋经国爱才,颇具向心力凝聚力,他在偏僻的赣南聚集起一批才俊。著名报人曹聚仁,就是应蒋经国之邀,到赣南的《正气日报》主持笔政的,两人合作数年,小蒋曾感叹:“知我者,曹公也!”
曹聚仁在《蒋经国论》一书中忆述:“我曾读过一篇蒋氏哭王县长继春的文字,一字一泪,含蕴着超过伦理关系的爱。有如慈父哭子,爱侣悼亡,契友折翼那么深挚,出之于肺腑的哀号!”
1943年3月7日,上犹县长王继春病逝,小蒋失去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好部下,他至为哀痛。王继春原籍浙江绍兴,1907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因家境贫寒,靠亲友资助才完成学业。他被小蒋派去做上犹县长,勤政廉洁,享有很高名望。1943年春,没成家又患有肺结核的他,积劳成疾,住院治疗;但因一贫如洗,只能变卖一点可怜的家当来治病。上犹县政府曾汇去500元治疗费,他得知后即令勤务员给汇了回去。院方对他是“穷人穷治”,结果很快就“没救”了。王继春死后所留下来的东西,只有两件破的衬衣,一双破的胶鞋,两双破的袜子和几本破的书。
在追悼会上,蒋经国亲致悼词,声泪俱下:“去年南康县长王后安逝世,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左手;今年上犹县长王继春病故,等于断了我的一只右手……继春!你并没有死,你天天会和我们活在一起的!”小蒋悲号,“嘶声啜泣,泪尽继之以血,骨肉之间,也不过如此”。
小蒋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他为王继春写下的挽联是:
半世飘零,死犹作客,只赢得两袖清风,循吏传中夸首继;
一生贫病,终未成家,最怕听满门鳏寡,杜鹃声里哭残春。
E 升迁
日本军机曾两次追逐他搭乘的飞机,但是没能把它打下来
1943年11月,蒋经国升职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校长是蒋介石。12月,又升任江西省政府委员,这是行政院作出的任命。
小蒋在赣南基层的历练,其成果老蒋是满意的。小蒋的升职,是必然的结果。
从此,蒋经国就不仅仅是地区级的干部了,他成了省级领导,也成为中央的干部;他的主要政治舞台,逐渐转到陪都重庆,要经常往来于重庆和赣州,两头跑。日本军机曾两次追逐他搭乘的飞机,但是没能把它打下来。
小蒋为政,还有两个特质很鲜明:一是听得进意见,二是吃得住批评。
比如有一次广东省政府秘书长来赣南参观,小蒋就问陪同接待者,来客对我们工作有什么意见?当听说客人看到“贫民施粥厂”的名字大有意见,“看了这块招牌,吃了之后,心里也不好受的”,小蒋当即采纳建言,给那里换上了新招牌——“大同食堂”。
后来在台湾,马英九曾这样评价蒋经国:“他不先入为主,对于任何意见都愿意倾听,博采众议之后做出决策时,却也慎谋能断,而不优柔寡断。”小蒋在赣南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作风。
有的领导听建议很有风度,见批评脸上就挂不住。小蒋只要批评在理,就能接受。当地有家报纸,曾刊登一则新闻,批评小蒋的夫人唱京剧唱得很“谐音”。小蒋夫人蒋方良,是俄罗斯美女,跟着丈夫来到中国后,很快喜欢上了中国的国粹京剧。有一回她登台演出,唱的是《苏三起解》。这位俄罗斯“苏三”身材高大,动作粗犷,行走大步,观众不禁失声大笑。蒋方良仅唱了一段,就结束了表演。没想到,第二天一家报纸就刊登一则新闻,说:昨夜演出了天下第一剧,剧中有精彩之唱词,值得读者们欣赏研究,其词曰:“索山利辽翁通线,匠声乃道度节钱。
读者开始莫名其妙,经过再三推敲,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句台词,就是蒋方良上台唱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的谐音。这是批评俄罗斯“苏三”发音不准确呢!小蒋得知,哈哈而笑。
蒋经国在赣南的工作,持续到1945年2月6日——日军侵占赣州的前一天,他被蒋介石派出的DC-3专机接走,“赣南新政”之种种,淹没在炮火硝烟里。

蒋经国1943年6月11日致应鼎主任信

在赣南穿草鞋下基层的蒋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