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就是在越窑的龙窑里创烧成功的,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越窑的工艺一直处于瓷器生产的领先地位,我国南北方众多的瓷窑和韩国、日本的制瓷业都深受越窑的影响。越窑青瓷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远销亚洲、非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2005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入选浙江省首批非遗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在东汉到南宋一千多年的历史里,越窑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多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均居各大名窑前列。
越窑青瓷的烧制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周边发掘出的大量标本和器物证实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已经有原始青瓷出现。到了汉代,中原地区还在使用陶器的时期,上林湖一带就已经成功烧制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青瓷。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烧制技术日趋成熟,并在器物上运用了以堆塑为主的造型艺术。越窑在中唐时迅速发展起来。
在晚唐至北宋早期,越窑瓷器的器物品种、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烧制技艺均达到了巅峰。产品种类异常丰富,举凡日常生活用瓷,如碗、盘、粉盒、罐、壶、灯盏、匙、盏、盏托、脉枕、瓷塑等,几乎应有尽有。在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瓷器上,盛唐遗风随处可见。瓷器整体造型雄浑丰满,仿佛同时代雕塑、绘画中仕女丰腴的脸,生动传神;瓷器线条饱满富有张力,韵味具足。带有纹饰的瓷器相对较少,而以刻划荷花、宝相花的最常见,刀锋犀利、刀法熟练,刻道洒脱粗放。
据《五代史》和《宋史》等记载,在武肃王钱镠当上吴越国的国君之后,为保证国祚的延续,每年都要向宋朝进贡大量的金银财物,而在进贡的物品中,最主要的有三项,即青瓷、丝绸和茶叶。也许正是为了这一政治上的需要,越窑的烧制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最后终于制成了令古今中外为之叹服的“秘色瓷”。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和浙江省临安市水邱氏墓葬出土的器物可以看作是“秘色瓷”的代表作。慈溪市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时期青瓷三足蟾蜍砚滴等一批藏品,体现了这一时期越窑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慈溪市上林湖不仅是越窑青瓷中心产地,也是秘色瓷的中心产区,晚唐时上林湖窑场烧制出精美绝伦的“秘色瓷”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上林湖越窑青瓷上贡朝廷,下供庶民,还远销海外。韩国、日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伊朗、伊拉克、坦桑尼亚、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也门、埃及、苏丹、索马里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土了许多中唐至北宋的越窑青瓷。
二
如今,在慈溪市上林湖周围,保存有自汉代至宋代的窑址120余处,以上林湖为中心向外延伸,在横河镇的彭桥、彭东和观海卫镇的杜湖、白洋湖一带,有数十处多个时期的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对寺弄口窑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处作坊遗址,从中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出越窑青瓷制作技艺包括窑炉、窑具以及原料、成型这几部分。
窑炉是烧制青瓷制品的设备,炉壁密封,只留出几个投柴口。早期的窑炉多为圆形,俗称馒头窑。后改为长形,称龙窑。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木柴类。以上林湖荷花芯窑址为例,龙窑依山间坡度而建,全长40余米。主投柴口在最下面,两侧窑壁分别设有十几个投柴口,以保证窑炉内温度的均衡。现在一般使用煤气或电源为燃料,故又称煤气窑或电窑。
窑具是用耐火材料制成的辅助工具,其作用是在烧制过程中不使器物污损和有缺陷,发挥装盛和支架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胚胎在窑炉内安放的密度,使空间得以充分利用。防止器物污损的外罩称匣钵,确保器物不粘连的有垫柱、支钉、垫圈、垫饼等。从考古学意义上说,这些不同形状的窑具还可作为判断时代的标准。如今,这些窑具大多已不再使用。
古时因交通工具的局限,制瓷所需的原料一般均就地取材。瓷土又称陶土,是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的复合物,因其所含化学元素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上林湖一带的瓷土因含铁量较高,故胎体烧成后呈暗灰色。从原料到器物成型,一般经过取土、淘洗、捏练、拉坯、修坯、刻花、上釉、烧制等工序。取土是第一步,即取回瓷土;第二步是淘洗,即将所取之土加水过滤,除去杂质;第三步是将淘洗后的瓷土进行捣练,以增加瓷土的粘性。捣练完成后,即可根据需要进入制坯工序。因青瓷器物一般以圆形为主,故以前为使坯胎圆整及提高效率,制坯时常使用一种简单的具有机械性能的工具——陶车。陶车又称陶轮,下有立柱,上有一块圆形木板,将瓷土放于木板之上,然后转动木板拉坯成型,这道工序称之为拉坯。初步成型的坯体在晾干之后,即进入修坯程序。修坯的目的是为了让器物更加完美,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增加部件。在器物基本定型后,要在坯体上刻上各种纹饰,即刻花。接下来是上釉,就是在器物内外上一层玻璃质的薄层。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这些上好釉的器物放入窑炉中焙烧。
据有关文献记载,到了宋代,因窑场的大规模北迁,越窑青瓷制作技艺失传。寺弄口窑址的考古表明,到了南宋,人们仍然在制作越窑青瓷。这一发现使越窑的制作后延了一百余年,故寺弄口窑址的考古发现被列为199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近期的考古发现,越窑除了青瓷之外,还有黑瓷、白瓷、青白瓷等品种,其烧造时间甚至可延续到明代。
为了恢复越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慈溪市于2001年成立了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开始从事越窑青瓷制作技艺的恢复性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基本掌握了传统制作工艺的要领,仿制作品有盘口壶、尊、洗、薰炉、六棱瓶、执壶、罐、碗、鸡首壶等数十种。目前,除了越窑青瓷研究所的孙迈华外,慈溪民间从事越窑青瓷制作技艺研究的还有两位,一位是闻长庆,他对越窑的制作技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调查研究总结出一套制作技艺;另一位是吴建冲,他除了釉料配制尚难独立完成外,其余的各道工序已基本掌握,并成功仿制了部分作品。
在中国陶瓷贸易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史上,越窑青瓷留下了绚烂的篇章。如今,精美绝伦的越窑青瓷艺术正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与上林湖清澈的湖水、秀美的环境交相辉映……

鸳鸯水注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4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