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剧

2015-04-13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湖剧,也称“湖州摊簧”,是湖州本地民间艺人在民国时期创作形成的以湖州方言为舞台用语、以湖州摊簧为基本唱腔的戏曲形式,是浙北地区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7年,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湖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剧曾有“小戏”、“花鼓”之名,最早出现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有“小戏”《拔兰花》、《卖草囤》等剧目在南浔、双林等地演出。19世纪初,江南地区的各路摊簧活动繁盛,逐渐形成了与南词摊簧(苏摊)相对应的“花鼓摊簧”。当时湖州民间艺人利用当地的曲艺音乐、民歌形式,融入湖州方言和摊簧唱腔创作小戏演出,逐渐形成了“湖州摊簧”这种湖剧戏曲样式。

民国以前的湖州小戏皆为男班,演出的剧目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的“二小”、“三小”戏,如《拔兰花》、《卖红菱》等,号称七十二本小戏。唱腔也称“小戏调”。民国初年,湖剧开始有了女演员,行当也突破了“二小”、“三小”。 1939年,艺人童俊勇以湖州文戏之名在湖州挂牌演出达一年之久,在此期间总结出“十八个半韵脚”, 即拉差、塔煞(入声)、花茶(分文读与白读)、孤苦(分文读与白读)、铁锡(入声)、葵悔、资思、鸡气、天仙、铅兰、堂郎(鼻化)、香长、高消、根清、重中、勿耐(入声)、琉球、落笃(入声)、儿耳(字数较少而称半个韵)。唱腔形成了本摊调、烧香调等。至20世纪40年代末,湖剧逐渐形成了本摊大戏为主、大戏小戏并存的格局。1952年,由同乐剧团为主组成了湖州市湖剧团,《麒麟带》成为湖剧的“看家戏”, 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曾被越剧移植。1966年,湖州、嘉兴和德清建立了三个专业剧团,农村中还有大量业余小戏班社。这一时期的湖剧,女旦逐渐代替了男旦,男女小生同台,音乐唱腔有了较大的发展。文革期间,《石岭银锄》、《老马回家》等现代小戏涌现。20世纪80年代后,湖州、嘉兴、德清等地湖剧专业剧团相继撤消,但民间仍有吴兴摊簧曲艺小戏队、双林小戏班零星演出,被称为“花鼓戏”的农村湖剧小戏班社继续活跃在德清县一带。

湖剧剧目分小戏与大戏两类。小戏剧目是指“二小、三小”的清装戏,有《拔兰花》、《卖红菱》、《打纱窗》、《绣荷包》、《卖青炭》、《卖草囤》、《双落发》等,号称七十二本小戏,唱腔称为小戏调,剧中往往还夹唱着明清以来流行的民歌小调。湖剧早期小戏的演员多为当地的农民,也有以演唱湖摊戏为生的艺人,如童俊勇自幼爱看小戏,十九岁时开始在湖摊小戏《磨豆腐》中扮演角色,从此以湖剧艺人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小戏内容通俗易懂、风趣活泼,大多反映婚姻爱情和农民、小市民的生活场景,深受农民和城镇下层居民的喜爱。大戏剧目指在摊簧传统剧目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四亭柱”清装大戏,有《庵堂相会》、《借黄糠》、《陆雅臣》和《卖妹成亲》,以及更多由湖州琴书曲目扩编或向其他剧种移植的戏剧,如《双珠凤》、《珍珠塔》、《孟丽君》、《何文秀》等,号称“九十六本大戏”,唱腔在原有的小戏调基础上发展出本摊调和烧香调。大戏由湖剧专业演员演出,内容以表现苦命鸳鸯、才子佳人的居多,舞台语言趋于文雅,归纳成湖剧“十八个半音韵”,行当也突破了“二小”“三小”。至20世纪40年代末,湖剧逐渐形成本摊大戏为主、大戏小戏并存的格局。

湖剧唱腔曲调分基本唱调和杂曲小调两类。基本唱调中,小戏调和紧板调为一组,产生于“小戏时期”并沿用至今。本摊调和烧香调为另一组,是“本摊大戏时期”在小戏一组唱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两组唱调各有板式变化,唱腔基本结构为“起、平、落”,常见的有大段无伴奏似说似唱的“清板”。另有“雌老虎”、“三贯”等旋律优美的花腔。杂曲小调丰富多采,由明清以来流行的湖州小调、湖州山歌和湖州三跳的劝世调组成。

湖剧以文词和赋子构成剧本形式,文词以七字句为主,句数可灵活增减。湖剧舞台用语为湖州方言,唱词中常用乡土俚语、熟语,多用谐音、比喻、双关等表现手法,形成诙谐风趣的艺术效果。

湖剧以竹制琴筒的摊簧二胡为主胡,与琵琶、三弦、中胡合称“四大件”。除鼓板外,锣鼓、唢呐等由乐队兼司。曲牌主要向京剧借鉴。伴奏方法有“托腔保调”、“加花垫衬”、“首尾接送,清唱弹伴”等。

在百年发展历史中,湖剧塑造出了众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留传下来的早期小戏剧目,具有很高的民间口头文学价值。湖剧的音乐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当地民歌小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人情。其中传承保留下来的“阴阳嗓”(男旦唱法),在我国戏曲剧种中较为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由历届湖剧艺术工作者创作的古装剧《麒麟带》、新编历史剧《长城歌》以及现代戏《太湖洪浪》等一批优秀剧目,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戏曲艺术样式。著名湖剧演员、湖剧传承人许丽娟等人编写的《湖剧发展史》,以及湖剧剧目《麒麟带》和《太湖红浪》、表演条目《麒麟带》—赶路和《卖青炭》—朝奉吃菜、机构条目“湖州市湖剧团”等,都被《中国戏曲志·浙江卷》收录。为使湖剧进一步发扬光大,2004年以来,湖州市开展湖剧艺人情况调查,对湖剧团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予以保存;市文化部门在社区、学校建立了三处湖剧培训基地,组织人员创编湖剧小戏《山里那座亭子》,该剧荣获省、市比赛多项金奖。市文化管理部门还多次组织湖剧演唱大赛,努力让湖剧焕发出新的光彩。

 

湖剧《朱三刘二姐 送嫁》朱三(许丽娟饰)刘二姐(肖明芳饰)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4年第四期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