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古国与防风传说
文/沈群先

在德清县城武康东南约10公里的下渚湖畔,有防风古国遗址。据考证,防风古国区域范围方圆百里,包括德清、安吉、长兴三县,还有江苏吴江县和余杭的彭公、瓶窑、良渚一带。德清县三合乡的封山与禺山之间是防风古国的中心区域,也是越国的始封之地,是防风古国的国都。《史记》中引用孔子的话说:“汪罔(茫)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寰宇记》载:“古防风氏曾居此山。”南朝宋时期,山之谦的《吴兴记》中有“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的记载。
一
相传,防风古国建于4000多年前,是越人建立的部落国家。防风氏在德清一带治水,带领当地百姓疏浚了湘溪、英溪、阜溪、塘泾河,开凿了下渚湖通东苕溪的河道,使千河百港之水流归太湖,封山周围几百里地区受益。同时,防风氏还教人们种植水稻,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后来,夏禹凭借治水有功,被舜选为接班人,担任了部落联盟领袖。
据记载,防风氏最后被夏禹所杀,原因是夏禹治水成功后,召集天下各路诸侯在会稽山开庆功大会,庆功大会召开后,却还没有看到防风氏的踪影,直到庆功会快结束时,防风氏才赶到,于是夏禹很生气,下令斩杀了防风氏。而防风迟到的原因,则令人唏嘘:传说当防风氏想要赶去开会的时候,突然苕溪发了洪水。防风氏考虑,帮老百姓治洪水比开会重要,所以防风氏指挥部下打捞落水的百姓,忙得饭也顾不上吃,最后耽误了会期。《国语·鲁语下》有“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的记载。防风死后,白血冲天,以示其冤。事后,禹派人查访,得知真相后,后悔得流下了眼泪,敕封防风为王。
夏禹斩杀防风氏的消息传到了防风部落,防风国的乡民举行了隆重的祭祀,表达他们的悲痛与愤怒。这时防风氏收养的五个孤女疯狂地跳起了舞蹈,四周的乡民也随之舞动,一时间地动山摇,举国哀悼。从此以后,每逢春、秋两季,武康封山防风庙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远古中国号称“万国”,武康、良渚这一带都是“汪芒国”的范围,防风是汪芒国君。夏禹属于黄帝后裔,而防风氏为炎帝后裔,夏禹总觉得防风氏对他不信服,为了铲除异己,所以借开会迟到这个理由斩杀了防风氏。
四千多年来,德清当地留下了许多防风的传说。历史上有段时间,防风族人的活动突然消失了,据说防风氏族人四处离散了,有的北上,有的向安徽那边转移,本地就没有了防风族人了。为什么他们要离散呢?传说是因为一些政治问题,夏禹要迫害防风族人,所以他们都逐渐逃逸了,防风氏族人到了安徽那边,改名换姓,取“汪芒”音,改姓“汪”,据说现在安徽“汪”姓就是防风的后代。
二
在德清,防风传说真正被人们所知悉,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欧阳习庸与吴毅之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涉及防风的最早记述《防风山概述》。1984年民间文化普查期间,钟伟今等在德清等地采录了十多则防风神话传说,北京《民间文学》1990年一月号集中刊发了九则并在《编后记》里指出:“它是继中原神话、云南岩画、纳西族祭天古歌后又一珍贵发现”,“这组神话传说的发现是十分可贵的,不仅填补了我国神话传说的一项空白,更主要的还在于它具有较高的有关古代文化的研究价值”。
第一次和第二次防风研讨会后,参加会议的学者写了很多文章,钟伟今把它们收集起来,出版了《防风神话研究》一书。1999年,钟伟今和欧阳习庸又合作出版了《防风氏资料汇编》一书。这两本书的出版,再加上省社科院研究院董楚平先生也出了一本关于防风历史的书,这些研究成果,再加上各方面的报道和推动,防风传说慢慢有了知名度。
如今,防风古国的文化遗迹已很难寻找,依稀残存的主要有:一是一块千年古碑,古碑由吴越王钱镠所立,记载了防风的功绩;二是防风祠;三是当地村民的祭祀传统;四是有关防风神舞的一些记载。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武康县令贺循在防风山麓建造防风祠,但其庙甚小;据记载,吴越王钱镠早年从军时路过防风山,曾进庙祭拜,但见庙甚小,当时许愿诉求防风保佑,日后若成就事业,必重建庙宇。后来钱镠果真封王,还愿时重建此庙,并命名为“风山灵德王庙”,还立了一块石碑。这石碑至今还在防风祠里,竖于一巨大石龟上,上有《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碑高262厘米,宽88厘米,厚25厘米,是省内保存下来的少有的古碑,不仅是研究防风氏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钱鏐生平的原始资料。
灵德王庙即防风祠,1947年防风祠曾焚于大火,后乡人募资重修。“文化大革命”时又被拆毁。1997年,又在原地重建。如今,新建的防风祠里有一副长联:“五千年藩分虞夏,矢志靡陀,追思洪水龙蛇捍患到今留圣泽;一百里壤守封禺,功垂不朽,试看崇祠俎豆酬庸终古沐神庥。”长联简要概括了防风立国安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丰功伟绩和历代官民祭祀防风的盛况。
三
20世纪90年代,德清县陆续有人提出发展下渚湖旅游业的事,反而冷落了防风传说的发展。到了2013年,“防风传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清当地也重新重视了起来。如今,在三合乡的封山脚下建有防风文化园。
今天,人们走进防风文化园,登上封山,还可看到封公石窟、乾峰耸翠、奇松待鹤、百丈深渊、潘老仙踪等与防风传说有关的景点。封公石窟位于封山观音岭上,古人对石窟有“岩窦轩翥,高可三、四丈,如堂皇然”的描述;道光年间《武康县志》记载“洞中广容百席”;清·洪昇《封公洞》诗云:“松崖未及岭,石洞忽旁穿。泉滴四时雨,云通一线天。虫蛇盘土室,蝙蝠避炉烟。最是山僧静,袈裟正坐禅。”相传,石窟是防风氏曾经居住的地方,若真如此,那德清就有了一处人类穴居的遗迹。但更多的人推测那是开采石料留下的。
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无具体史料佐证,但那里曾是防风古国,确实是有史籍记载的。清·道光《武康县志》也引《吴兴续志》,有“武康旧为上县,本《禹贡》扬州之域,盖古防风国也”的记载。《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济地理著作,大禹时定天下为九州,德清属扬州,有防风古国。
作者单位:德清县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