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志述略
文/方康顺

“志为官书。县志,一邑之官书也”,故但凡修纂县志,于一县之舆地、宫室、食货、法制、职官、选举、治行等,无一不载,后来者可鉴史而明今。吴黄武元年武康立县。唐天授二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德清县。至1958年,两县合并为德清县,历时一千七百余年,可谓源流久远。德清、武康两县县志始于宋,历朝历代皆有重(继、增)修。据《浙江方志考》记载:宋至民国间有《武康县志》8种,《德清县志》8种,可谓卷帙浩繁。
2012年,德清县档案馆整理馆藏文献资料,观之馆藏文献,仅有嘉靖《德清县志》、道光《武康县志》二种。2013年,得省档案局之支持,拨专款于德、武两县地方志档案抢救项目,是事方以成行。馆藏若干县志,因岁月久远,书面脆黄,已不宜翻阅,故先将之重为修复,原本置庋留存,另制副本于查档大厅以供检阅。县档案馆未藏之本,或征于民间、或购于网络,不一而论,以集全存世县志为首要。个别民间无藏之本,则访于“国图”、“上图”、“浙图”,虽无法取其原本而存,亦将之按古籍数字化要求扫描,由馆内仿真修复室制作高仿本,以弥补原本欠缺之憾事。
现今,德、武两县县志存世之本均已集齐,共有两县县志12种置于馆内收藏(嘉靖、乾隆、道光《武康县志》、康熙《前溪逸志》、民国《武康新志稿》;嘉靖、康熙《德清县志》、嘉庆《德清县续志》、民国《德清县新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稿》、民国《德清县志稿》、《德清县志未成稿》)。
一、部分武康县志介绍
宋景德间(或宋前),武康县修有一志,然此志已佚,纂修人氏卷帙等已无考,仅见于宋嘉泰《吴兴志》所引,当为武康县修志之始,惜已失传。
明朝弘治、嘉靖年间武康均修县志,存世之志则为嘉靖《武康县志》。明弘治年间,武康知县易纲“政事之暇,乃仿《一统志》凡例,摘其事迹,分类而书,以为《武康县志》。即又访其遗迹,质之故老,补其缺而正其谬。凡古今沿革、人物、土产、习俗,于是咸备……”。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程嗣功因感旧志“岁久无闻”,而“今新传者创自近代”,“义例弗审,文采弗章,读者有余讥”,故与翰林院编修骆文盛谋修县志,遂成嘉靖《武康县志》,分邑纪、星野、山川、艺文、文苑等8卷。此志为明代武康县志唯一存世之本,弥为珍贵。
清代为武康修志之盛期。康熙、乾隆、道光间皆修县志,皆有存世之卷。乾隆十年(1745年),刘守成知武康县事,上任之初,感“邑之理学文章,忠孝节义,缺焉弗载……”,遂有修志之念。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修志,阅三月而成乾隆《武康县志》,计8卷21目。此志“于旧志所载外,谨择天官家言增入十三条,内又分星次、度数二则”,以详旧志星野一门,且“思蠲”、“顺庄”、“事关国计钜典,登载尤为加详”。又34年(乾隆四十四年),邑令李培植在“簿书之暇,偕同志搜讨,讹者正之,阙者补之,朽坏者易之”,“彰往察来,纪载于兹”。此志为刘志之增修本,卷次无异,仅佚官表、列女延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山川、风俗等类目中略有增补。道光九年(1827年)疏筤任武康知县二年后,“以现存者(刘志)取读之,觉其详略进退颇有失当……其体例亦有失者……”,故“爰诸生之彦者,为之采访,期无遗漏,条分缕析,移晷忘倦,阅一岁而成”。道光《武康县志》共7门29目32附目24卷,各门前均有小序。清康熙、顺治间,乡贤邑人纂修邑乘亦谓可观。顺治间(1644—1661),“先孝廉仲如(骆宏珪,字仲如)考《旧志》、《府志》、《马程志》、《余杭志》、《德清志》及《掌故》、《吴兴艺文补》,与夫诸先辈文献,而详其略阙其疑,添注而裼袭者,曰《前溪钓叟抄本》。康熙五年间,“嘉定吴公定远(吴康侯,字定远,康熙二年任武康知县)解组后,游历名山巨浸、竹洲花坞以及老刹、旧院,幽遐块异之处,搜寻明季来官师故事,有邑纪、星野诸帙,辑褫刊正镌李未就者,曰《武康县志藏本》”。康熙间,诸生唐靖(字闻宣,武康人)“因邑志多遗,乃穷挖博采,凡山川、人物、记序、歌谣、古迹所在,无不纪载周详,作《前溪逸志》四卷。”此外,尚有康熙十三年(1674年)岁贡生韦人凤(字六象,武康人)所撰《前溪备志》(见录于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五、同治《湖州府志》卷十六)。上述四志除《前溪逸志》尚有传本外,余皆失佚,甚惜。
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武康无官修之志,仅有宁海干人俊所撰《武康新志稿》。此志以记民国成立后事实为主。民国二十五,干人俊与友约游莫干山,以武康“迄今百十数年,未见继本”为憾,后因友请,“广征风闻,搜讨裒辑,以旧志为本,而参诸府志、通志及邻邑志,统之以纲,系之以目,成《武康记》十卷,藏于笥中”。十年后,民国丁亥年(1936年),逢浙江通志馆编纂项慈园索及斯稿,方将“向之漫漶残缺者”增新,凡二十卷,并易名为《民国武康县新志稿》。此志为民国时期武康县唯一纂修之县志,然亦仅存卷首、卷一至卷四也。
二、部分德清县志介绍
德清县志自南宋嘉熙间的《余不志》后,至明嘉靖年间失修近300年。嘉靖二年(1523年),方日乾任德清知县后,“索志与邑,得宋人所为本”,然“顾其书,铨置失伦……”且“宋而元,元而明,上下几三百年而怠驰相似,靡知有作”,因政务繁忙,直到任后第三年方“以其余隙,集大夫之里居者而请搜辑焉”,“首尾不四月,而三朝放佚,萃为成书”,“勒卷凡九,分帙维四”,名为嘉靖《德清县志》。迨嘉靖二十六年,扬州郝成性继任德清知县,续修刊行县志,即今之嘉靖《德清县志》,为现存最早之德清县志。此后,明天启及清康熙《德清县志》,皆由此志增删而成,因此,此志考证价值颇高。此志下限至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选举记载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但职官表典史记载至嘉靖三十一年,疑为后人增补。明嘉靖二十八年至天启间此后70余年,一致无有续修者。明天启四年,江西敖荣继授德清县,鉴于“籍令茫然不辨向一邑之事,且弗知所对,尚欲以卤莽奏功得乎”,故敖荣继“百事未遑尽举,独是役为兢兢”。时请吏部侍郎邑人蔡奕琛任总纂,后因蔡力辞其事,敖荣继“始不得不偕有所长短,以相印证”,总纂而成天启《德清县志》24卷(已佚)。
清代德清县可考修志有三,为康熙、雍正、嘉庆。康熙,嘉庆皆有传本存世,唯雍正修而 “未经刊板”而未见传本。嘉庆《德清县续志》修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盖因知县周绍濂“偶检县志则犹康熙十三年以前侯明府所修……逮今复七十余年,……文献无所征,政治之修废无所考,斯亦守土者之责也”。“遂以听事之暇,与二三君子商榷续修”。此志“依侯明府旧志之目次为十卷,名曰续志”,系赓续康熙《德清县志》,纪事起自康熙十三年(1674年),止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另,乾隆间,安徽颖上县知县许晋“归里后,撰《临溪邑乘》十二卷册”。
民国4年(1915年)冬,程森(字景川,德清人,贡生,为民国武康县第一任知事)乃集邑老倡修县志。旋即(民国四年),吴翯皋任德清县知事,虑“自嘉庆中邑令周君绍濂重修以后至今百有余年,……人才之隐显都无记录”,遂“爰商诸邑坤程君森等筹款续修”,并延程森为总编纂。程森上任后,“急将旧志重付削劂,以挽垂绝”,接着“商榷今纂体例”,决定“赓续而另有所拾遗补阙,别有创制。”最后,“搜辑前闻,网罗今代从事探讨,岁月相继”,“凡八阅寒暑而铨次以竣”。“原稿曾就邑老俞太史陛云请校正,并黄先生苒园复审”,“不幸毁于火”。后程森之子程风鸣“出所藏原稿副本”,在民国时期德清第四任县长金鸣盛上任不到一个月,“即以刊刻为请”,直至下一任县长王任化任职时,方寿之梨枣,始成民国《德清县新志》。此志纂修之历程可谓历代修志最具传奇一志。此志体例为续志,重点记载嘉庆十三年至民国十二年间事,分14卷10门93目。俞陛云鉴为“体例谨严,按采瞻富“,评价甚高。此外,曾有临海廪生朱炤(原名士龙,号德荪)幕游德清时,谓“德清旧志错误遗漏,指不胜屈”,因成补遗、勘误各二卷”,纂《德清县志补遗》四卷。
作者单位:德清县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