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马寅初在1937

2015-05-04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咨询网 浏览次数:

马寅初在1937

 

记者 徐迅雷

 

马寅初

档案索引
    193779日,马寅初先生在庐山给杭州的老朋友、银行家金润泉写信,告知他七月四日抵庐,现住牯岭火莲院赵澹园,家眷同来,天天跑山。已于昨日开讲;委托他致函江山县商会,代为觅宿所(日期约在八月二十八九日)……”这封重要信函,现珍藏于浙江省档案馆,后收入《马寅初全集补编》一书。
    193777卢沟桥事变发生前,马寅初携家眷上庐山,有两件要事:一是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庐山抗日谈话会,二是为蒋介石所办的庐山暑期训练团授课。
    

    直言而至,直道而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1882624日午后,马寅初诞生在浙江绍兴府嵊县浦口镇一酿酒世家。南国初夏,天地温暖。这是马年、马月、马日、马时,在马家发生的大喜事。五马齐全,给后头带来了真正的马首是瞻
    百年过去,1982510日下午,马寅初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风云激荡的传奇人生,享年101岁。
    
飞峙的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在1959年夏天登上庐山畅快赋诗时,已有盘山公路;马寅初当年上庐山,可要步行爬山,或者坐轿子上山。
    19376月,马寅初接到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23日发出的一份《请柬》,文绉绉的措辞说:庐山夏日,景候清嘉,嘤鸣之求,匪伊朝夕。先生积学盛名,世所共仰,汪蒋二公,拟因暑季畅接光华,奉约高轩,一游牯岭,聆珠玉之谈吐,比金石之攻错……”云云。这是邀请马寅初上庐山,参加蒋介石的抗日谈话会,地点在牯岭火莲院传习学舍。牯岭是庐山上的小集镇,一座公园式的美丽的云中山城,到这里还真不是为了一游
    此时距离卢沟桥事变爆发尚有两周。然而形势逼人,有识之士早已见到日本扩大侵华的端倪。在193711日,马寅初就发表了《中日问题》一文,认为中日两国土壤接近,同文同种,皆有特殊之便利,本可通过正常贸易,共存共荣;而日本所采策略,方法拙劣;日本以武力侵略中国之程度愈深,则英、美、苏俄等国抗日之结合亦必愈固
    作为敏锐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早就洞见中日必有一战,他对中国战时财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认为已有财政制度不利于战争,提出了未雨绸缪的战时政策。
    蒋介石邀请各界名流到庐山座谈抗日,马寅初当然乐意前往。他在74日乘冯玉祥的专车抵达庐山。文教界上了山的名流还有: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等等。
    717日,在158人出席的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载入抗战史册的抗日宣言:如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而据《周恩来年谱》记载,蒋不允许当时在庐山上的周恩来、林伯渠、博古出席谈话会,实质上仍不允许中共公开活动
    马寅初参加经济组座谈,讨论战时财政与金融问题;人人畅思畅言,各论精彩纷呈,马寅初作了详细的笔录,并整理成文,其结论说,要与敌人作长期之抗战,盖能牺牲而后始能生存,世界上决不能有不肯牺牲而得苟安之族也
    由于形势的急剧变化,他原定828日至29日的江山县之行,是无法如期成行了。这个月初,浙江省抗敌后援会成立,马寅初、竺可桢都成为后援会的委员。
    到了12月,马寅初再次出席庐山谈话会,讨论战时财政问题。那时山居生活,非常简朴清苦。马寅初的外孙女寿纪瑜在《忆1937年与外公在庐山》一文中记述:
    秋天,家里开始为前线的抗战将士制作棉服。山间雪来早,随着天气转凉,空中飘起大雪,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出行脚上套着草鞋。我印象中,外祖父过日子本来就比较节约,这时居山已久,更要精打细算。为了我们上学路上遮挡雨雪,家里买来油布为我们缝制雨衣。那时的油布又粗又厚又硬,母亲缝破了手。我穿着自制的雨衣上学,甚至被有的同学取笑。进入冬季,山上的物资也日渐稀缺。为了节约开支,我们还搬了家,餐室内唯一的一炉煤火不旺,寒气袭人。时局的发展,国土的沦陷,无不增添外祖父的忧虑。随着岁暮的临近,他已经在着手去重庆的准备工作了。
    1937年年末,马寅初离开庐山,经武汉转赴陪都重庆。一路所见,国破山河碎,国将不国的悲愤直涌心头。
    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寅初年谱长编》(徐斌、马大成编著)所载,10月马寅初从庐山回了一趟杭州,将一套江西景德镇专烧的白陶茶具,赠送给杭州老友,告知将随政府迁都,嘱老友留杭维持青年会,并约定抗战胜利之日,以此茶具泡一壶浓浓的西湖龙井!
    
飞扬的讲台
    1937年,马寅初56岁,正是一匹成熟健壮的千里马。他上庐山,不仅是开会,而且要授课。蒋介石在庐山所办的暑期训练团,比较有名,它始创于19337月,那时叫庐山军官训练团。早期大规模训练军事干部,主要是为剿共服务;西安事变之后,继续举办暑期训练团,主要是为抗战培养军政干部了。训练团由陈诚担任教育长,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担任训练总队长。请马寅初来讲授战时经济课,那是最佳选择。他研究经济学,最是学以致用。
    在马寅初一连串的头衔——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之中,排在头一个的向来是经济学家。马寅初1907年赴美国留学,本科就读耶鲁大学,硕博在哥伦比亚大学研读,硕士论文是《中国的国家税收》,博士论文是《纽约市的财政》(中译本见《马寅初全集》第一卷第一篇)。《纽约市的财政》一直被认为是标准著作,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后,成为本科生教材。
    1914年年底,他谢绝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邀请,离美返国。
    归国后不久,他任教北大,很快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巨擘,著作等身;曾长期主持我国最早的经济学研究团体——中国经济学社。他的讲课,口无遮拦,激情飞扬,北大学生有个著名说法:听马校长的课,坐前排的要打伞。
    马寅初的讲台,远不止在教室,他在社会上有大量精彩演讲,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战时演讲。他还在立法院的阵地上发表主张、针砭时弊,这更为直接。作为立法委员,他执掌财政委员会;在1937年这一年里,从18日出席立法院第4届第86次会议开始,到他赴庐山之前,已是出席到第109次会议了。随着抗战的深入,各种问题日益暴露出来,马寅初直道而行的批评,在1940428日于重庆大学礼堂举行的中国经济学社第十五届年会上达到高潮——
    马寅初在报告中揭露、抨击孔祥熙、宋子文勾结陈光甫等大买外汇、大发国难财,现国家不幸遭强敌侵略,危险万状,而保管外汇之人,尚逃走外汇,不顾大局,贪利无厌,增加获利五七千万元,将留为子孙买棺材!与会的陈嘉庚在回忆录中说,马君发言时,面色变动,几于声泪俱下,激烈痛骂,其勇豪爽,不怕权威,深为全座千百人敬仰!” 
    蒋介石获知消息后,要让马寅初前来面谈,马寅初说:不去!要我去,除非宪兵来请!
    结果一语成谶,年底真的是宪兵团团长亲自来,坚持批评立场的马寅初自此被软禁,进了贵州息烽集中营,跟张学良成了相邻而不能相见的难友;后又辗转多地,直至1942824日才返回重庆家中,但人身自由仍受限制。
    蒋介石活生生地把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民主自由,同心勠力;专制独裁,离心离德——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样,这是一个常识。而同周恩来的一次次接触,让马寅初改了初心,与国民党阵营渐行渐远。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马寅初毕生都是这样的人。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1957年他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而引发全国批判狂潮、恨不得给五马齐全的他来个五马分尸时,他依然固执真理,将抵抗进行到底,决不低头。马寅初是个拥有原子弹能量的人,而且他把引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地良知——马寅初传》作者徐斌在后记中感慨:他一生在不同时代始终守望的独立思考、言论自由和公开批评价值,正是国民精神中最稀缺的元素。
    这就是南开校长张伯苓所言的允公允能,这就是自由志士真正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飞走的竹屋
    1937年夏天,马寅初在去庐山之前,住在杭州法院路34号的竹屋。这是他在上一年购买的住宅,是一幢漂亮的三层楼小别墅。竹屋名称只与前主人的名字有关,与毛竹并无关系。如今法院路改称庆春路了,竹屋也成了马寅初纪念馆,门前竖起马寅初先生的大理石雕像,漂亮。
    193712月杭州沦陷后,马寅初的竹屋被日本侵略军占据,在杭宪兵司令部就驻扎在里头。这是竹屋第一次易手飞走,这是历史的耻辱。
    随着8年抗战的胜利,竹屋也跟着光复,回到马寅初手中。19498月至1951年马寅初就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当时就住在竹屋里。
    后来文革开始了,竹屋跟马寅初共命运、同起伏:
    19668,杭州市下城区房管所红卫兵入驻竹屋;该所致信马寅初,令其上缴房子、交出房契。1967年年初,马寅初又收到该所红卫兵函,开头以吸血鬼称呼,勒令交出房产。8月,马寅初致信浙江省副省长吴宪,要求将法院路34号房产上缴给国家。由此竹屋真的飞走了,不再属于马家。次年清明节,嵊县多所中小学师生数千人,举着三忠于旗号,来到马家墓地,将马寅初父母等的坟墓悉数炸毁;8月,老家浦口的故居房屋亦被没收。这,是《马寅初年谱长编》所记录的文革非常时期的寻常事。而不寻常的是,1969年和1970年两年,年谱下面留的是空白,只有四个字:闭门不出。这是马寅初先生沉默中给历史开出的天窗
    被颠倒的历史终究都要颠倒回来。19797月,98岁的马寅初获得全面平反。新华社消息说:实践宣布了公允的裁判:真理在马寅初一边。
    1982510日,马寅初逝世之际,16岁、生肖为马的我正准备迎接高考,那时压根就没听说过马寅初这名字,哪里晓得先生的百年生涯,经历过大清帝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那样纵横捭阖,是如此波澜壮阔。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