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胜勇
舟山的海洋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性和传统性,主要内容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涉及渔业(盐业)文化、观音文化、历史人文文化、海岛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港口文化、国防文化、海洋工业文化、城市文化、海岛市井文化等。其中,渔业(盐业)文化最具特色,包括千百年来形成的渔家(盐民)民间风俗、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
一
旧时舟山习俗,每季渔讯渔船头一天出海进行汛期生产俗呼“开洋”。 出海前渔民们都要到龙王庙,或是抬龙王偶像到沙滩、港湾内兴行海祭仪式。人们在供桌上摆上全猪、全羊或猪羊之首及黄鱼鲞、水果、糕饼和酒等供品,向天地祈祷,祭奉龙王。由渔家老婆婆或妇女、姑娘一齐奉香颂佛经,许过心愿,祈求龙王保佑出海渔船平安和丰收。
渔民在出海进行汛期生产前,或在大海中,向神灵祈祷,并许过心愿——若一个渔汛生产期下来,既平安又丰收,就要为神灵演一场戏。这许下的心愿是一定要兑现的。如双人舞《跳蚤舞》、《打连响》等;群舞《马灯舞》;双人演唱《翁州走书》;民间器乐曲《舟山锣鼓》;还有舞龙舞狮等。
“谢洋”是舟山群岛渔民结束一个渔汛生产期返航回岸后的酬神活动,“谢”即辞别,“洋”即大海。舟山渔谚曰:“夏至南风呼呼响,看侬谢洋勿谢洋。”当渔讯结束时,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每年农历“夏至”节,是春、夏汛谢洋的最晚日期,而秋冬汛渔业生产期结束后,就临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春节,“谢洋”就多为春节所代替。而现在“谢洋”和“祭海”,同时在夏汛和秋汛开洋前举行。
酬神戏的类别较为单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多演京戏;三十年代后,多演越剧。有的小岛请不起戏班,就以小“戏文”(木偶戏)代替。期间,来自外地的各路艺人云集舟山,耍枪弄棒、玩猴、玩蛇、算命卜卦、卖梨膏糖,热闹非凡。
渔民用祭海仪式祭奉龙王,表达对龙王庇佑的感谢。在举行祭龙仪式时,主祭人取一杯酒和少许鱼和猪、羊的碎肉及茶叶、盐等一起抛洒入海,这种仪式又叫“行文书”,是浙江舟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
这种祭祀方式至今仍沿袭在舟山群岛,是渔民约定俗成的文娱活动,体现出渔民对美满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追求,成为中国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渔文化特性的民俗之一。
二
祭海在历史上主要有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官方记载或传说有秦朝的方士徐福祭海,隋朝的陈棱将军在岱山刑马祭海,宋乾道五年宋孝宗下诏于定海县海神庙祭东海龙王,宋高宗赵构抵岱避难祭海,以及清康熙、雍正先后下旨封龙祭龙,地方官奉诏公祭岱山海域的灌门老龙等。民间祭海虽无记载却更频繁。一般在夏汛或冬汛开捕之前,在海滩上或埠口举行祭海仪式。
渔汛结束时还要“散福”。每次“祝福”或“散福”都要用全猪、全羊等三牲及糕饼瓜果等作供品。先是燃放烟花爆竹,众老大举香烛跪拜,并由一长者领颂祭海词,然后由老大捧一碗酒泼洒大海,叫“酬游魂”,以祈祷渔船出海顺风顺水,年年有鱼。供毕,由老大从猪鼻上割下一块肉抛入海中,大伙才分食。在船上祭海,还要在船帮上摆上头向里,尾朝外的鱼鲞,寓意为鱼游进舱,企盼网网有鱼,满载而归。
三
从1994年开始,我国对东海实行东海伏季休渔,休渔期从每年的6月16日12时起至9月16日12时止。在休渔期间,除刺网、钓业、笼捕外,所有捕捞渔船和作业单位一律禁止在东海海域从事捕捞生产。
耕海牧鱼,放生归海,是舟山渔家的本份。岱山县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举行规模盛大的中国海洋文化节“休渔谢洋”大典,倡导让大海修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抒发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提升祭海活动的涵意。
2008年,极具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渔民开洋、谢洋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板块。2012年,中国海洋文化节和休渔谢洋大典被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评为“首批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节庆”,被确定为浙江省18个重点扶持节庆之一。2013年5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举办“2013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
2014年,中国岱山·休渔谢洋大典在舟山市岱山县鹿栏晴沙风景区祭海坛举行,来自各地的400位渔民代表汇集于此,点燃祭火。如今,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休渔谢洋大典已成功举办了九届。
作者单位:舟山市档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