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浙江记忆 Zhejiang Memory / 2015年3月


发布日期: 2015 - 05 - 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瑰丽多姿的洞头贝雕

文/陈素芳

    洞头素有百岛之县的称誉,海岸线曲折蜿蜒,盛产各种贝类。它处于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融地,在其丰富多元的民间工艺中,贝雕作品最为绚丽多姿。这一工艺奇葩,经洞头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发展,逐渐成为浓缩了洞头海洋文明发展历史、氤氲着浓厚海洋传统工艺文化特征的海岛民间艺术珍宝。


    洞头先民把小贝壳穿成串,挂在颈项或手腕,作为装饰品;把大螺壳的外延取下制成钩悬吊蚊帐,当作日用品;把形状奇特的螺贝放置案头,作为摆件。小孩满月时,家人会为他们挂上榧螺,这种又被称为“长寿螺”的挂件,蕴含着祈福祛祸的意思;逢年过节,尤其是农历七月初七,女孩子佩戴或悬挂贝串的现象十分普遍,寓意是希望收获美好的姻缘。
    贝雕是选用各类有色贝壳,巧妙利用其天然色泽和形状纹理,经剪取、车磨、抛光等工序精心雕琢形成的工艺品。贝雕的选材和贴料非常考究,常用于制作贝雕的有扇贝、蚌壳、海螺壳、企鹅贝、夜光螺、黄碟贝以及进口的新西兰鲍鱼等等。贝雕分为贝雕画、圆雕和螺钿漆器类,制作工艺繁复多样、非常讲究。贝雕的设计源于中国国画,设计时根据国画理念,并依据贝壳的天然纹理及色泽变化进行摆配,用铅笔以白描的形式将草图绘于白纸上,再根据整体空间配比进行修改、补充,用钢笔或毛笔将总图勾勒出来。然后根据设计总图描画各部分的分解图,再把分解图根据层次、色泽、厚薄,贴于贝壳的不同位置。
    贴好分解图的贝壳需要用砂轮切割成片,分解成几个小工件,再用小砂轮对小工件外轮廓进行粗磨,直至看不见白描的线条;然后对工件进行立体打磨、精心打磨,对表面进行面雕、线刻、点刻。打磨的工件表面会有砂轮留下的粗痕,这时就需要用80到400粒的砂纸对贝雕再进行层层打磨,直至出现靓丽、柔和的珍珠釉光泽。
组装就是按设计总图的上下层次,将多个部件进行分批组装。组装前,用拷贝纸描出各个部位的装搭图,然后用胶水把每个部件贴到装搭图上,并对太厚或太弯的部分进行修整;待胶水完全固化后,将各个部件整成总图描绘的样子,再贴到已经做好底胚的底板上。


    组装完成的半成品需要上光或者抛光,通常是按工序复杂程度进行选择,工序简单的就用布轮抛,复杂的只能用清漆进行表面上光并隔绝空气,以避免表面氧化、色彩失真。但并不是所有部分都要上漆,一般要视画面的光线变化、明暗对比来定,亮的部分需要上光,暗的部分一般只用砂纸打磨直至有柔和的光线即可。
    作品完成后,要在底板合适的位置书写应景或讨彩的文字或诗句,再贴上合适的印章。贝雕上的书法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用贝壳制作文字,另一种是请书法家用漆在底板上直接书写。好的书法作品能令贝雕画的整体韵味增色不少。
    最后,要为贝雕作品选择合适的画框,并依据底板的色彩制作合适的套框,或安装实木底座。这样,一副完整的贝雕作品就完成了。
    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贝雕由原先的平磨、线刻向浅浮雕、高浮雕发展,有的手艺人已经设计制作出了圆雕的造型,即整件作品不附底板、不用框,只在头部上色,其他地方全部沿用贝壳的自然色。这样的贝雕作品给人以原汁原味、天然和谐、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的手艺人借鉴根雕技法,创作出蓝珊瑚雕。螺钿漆器是贝雕与古老漆器相结合的一种高档工艺品,大体上可以分为“硬螺钿”与“软螺钿”两类。目前,洞头是全国仅有的保留“软螺钿”工艺的两个地方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贝雕制作技艺日渐衰微。由于靠制作贝雕谋生困难,许多手艺人跳槽改行,这造成了贝雕制作人才缺乏,加之贝雕工厂流动资金短缺,贝雕质量越来越差。随着市场上新的工艺品大量出现,贝雕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滑。贝雕艺术岌岌可危。
    2002年,洞头县开始扶持贝雕制作技艺,贝雕与贝雕技艺重获新生。之后,在合并重组了几家贝雕厂的基础上,洞头县东海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该公司的成立,解决了以往工厂规模小、布局分散及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使贝雕制作技艺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自此,洞头贝雕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工艺品评比中屡屡获奖。2007年,贝雕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获生机的贝雕行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仍然面临种种困难。贝雕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要学习并掌握这门手艺,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当前,贝雕制作工艺发展的最大困难并非市场,而是传承后继乏人。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对贝雕技艺的宣传,积极培养贝雕制作人才,并加大资金投入,成立相应的机构扶持贝雕工艺发展,争取热心民间艺人的支持和帮助。相信通过各方不懈的努力,洞头贝雕技艺的发扬光大一定会实现。

作者单位:洞头县档案局

<< < 12 345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