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论
文/彭笑远
摘 要:1922年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产生后,开始出现了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实践。因为儿童电影所具备的形象直观性,所以其所承担的教育性被凸显。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从“儿童本位”出发对电影和儿童的教育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儿童电影的观众细分”等观点。此外,因受到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学习和介绍了苏联的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儿童电影创作内容所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儿童电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实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得以付诸实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
关键词:中国儿童电影 理论与批评 儿童本位 苏联儿童电影
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十年后中国电影诞生于北京。与之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诞生则要晚一些。张之路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说:“1922年到1949年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孕育和萌芽时期。它的准备和引领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电影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中国大陆共拍摄了23部少年儿童影片。……我国的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而第一部儿童电影短片是1922年杜宇先生编导的《顽童》。第一部长儿童故事片是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1]而对儿童电影的理论与批评实践则出现得更晚一些。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电影的史前时期(1896-1904)和萌芽时期(1905-1921),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电影批评,但在中国无声片的探索和发展时期,即1921年至1932年间,中国不仅产生了电影批评,而且形成了中国电影批评的第一个传统——伦理批评模式[2]。根据对1949年前的对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史料的检索,笔者发现较早出现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时间也基本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兴起于30年代和40年代,其数量较少,但也基本反映出当时理论批评家们对儿童电影的理解。因此,本文的论述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21年至1949年。
…………………………………………………………………………………………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秘系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
[2]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3]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A].舒芜,等.近代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57.
[4]林阿绵.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
[5]林阿绵.中国儿童电影编年纪事(1922—2011)[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4
[6]徐公美.谈儿童电影[J].现代父母,1935,3(7):12.
[7]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172-177.
[8]蒋建白.儿童电影的展望[J].教育与民众(教育电影特刊),1936:1461-1463.
[9]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2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1-33.
[10]吴研因.如何广置有关儿童教育的影片[J].教育与民众,1936, 7 (8):1458-1460.
[11]陈友松.儿童电影最近的发展[J].电化教育,1937(5):4-5.
[12]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2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94-195.
[13]沈志远.教育杂志[J].1935,25(4):339-340.
[14]苏联的儿童电影[J].好莱坞,1939(23):109.
[15]韫.谈谈苏联儿童影片[J].苏联介绍,1947,1(5):29.
[16]民天.儿童电影的任务[J].玲珑,1935,5(4),217-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