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伟光 峰林主编催促稿约,倏地记起刘芸局长布置的作业。 2004年2月2日,浙江省委一纸任命把我派到浙江省档案局,担任副巡视员、机关党委书记。10年间,我亲历与见证了浙江档案事业“服务成就梦想”的发展过程,所剩的记忆虽不太多,但深藏心中的“三变三不变”记忆总难抹去! 一、经济社会在变,为民服务定力不变 回望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浙江作为“走在前列”之省,档案事业也发生着大改变。这种大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但不曾有过改变的是,浙江档案事业为民服务的定力从未改变,档案工作者们总是想方设法,用尽有限的手段,尽心尽力地服务人民群众。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时任省档案局青工委主任陈淑媛与一些青年同志,多次请愿奔赴汶川当志愿者。怎样呵护青年同志的担当精神与为民情怀,引导他们立足本职岗位支援灾区,机关党委与青工委的同志费了不少心,最终形成了“为大地震建大档案”的创意,并得到局里支持。5月22日,青工委以“浙江省档案工作者”的名义,向全国档案工作者发出了“为汶川特大地震建大档案”的倡议,以记录历史、提供抗震救灾资料,并为今后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天,新华社记者余靖静在杭州发出专电,引发社会较好反响。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局里的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依托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收集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建立了“汶川特大地震档案专题数据库”,编撰了《汶川特大地震档案目录》。夏振华是年龄最小的干部,却承担了最繁重的任务,负责档案编目和制作电子档案。这份沉甸甸的“灾难档案”,分成救援、预报监测、医疗卫生、生活安置、基础设施、生产恢复、治安、宣传、水文等9类,包括了中央关怀、灾情实录、部门措施、地方救灾、军队应急、举国响应、人间真情、国际救援、灾后重建等9方面内容,具有极珍贵的文献价值。 二、人民追求在变,文化传播张力不变 10年弹指一挥间,我国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浙江人民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浙江档案事业积极融入文化强省建设之中,以不变的张力送文化、种文化、兴文化,档案文化的养分哺补着浙江人民对精神文化的全新追求。 为浙江方言建档,就是浙江档案部门服务文化建设的闪亮一笔。为全面保存“浙江记忆”,抢救正在逐渐消失的地方方言,2011年11月4日,省档案局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省拉开了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序幕。当日,新华社以“浙江为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为题,向全球播发新闻稿。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引来了国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也在同一天,我带领浙江档案工作考察团赴美国访问,落地后便在一些华文报纸上看到了有关报道。历史上研究浙江方言的专家学者、学术成果有很多,但有计划、成系统地为浙江一个省建立方言档案资源库,乃全国首创,世界未闻。目前,浙江境内已有102种地方方言语音被记录了下来,整体工程有望年内竣工。这项文化记忆工程具有极高的创新、文献、实用价值,被列入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今年4月,省档案局(馆)长刘芸召集“浙江方言语音档案建设研究”课题组第一次会议,我有幸参加。那一刻,我想到了与“诗人”南雁、“秀才”培林们一路奋战的难忘岁月,无法忘怀。 三、理念观念在变,创业创新活力不变 10年走来,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格局已经形成,浙江省档案局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科学发展、活力无限,在创业中发展、创新中壮大,取得了骄人成绩,机关党建工作为之作好有力保障。 ——女公务员讲礼仪。2004年8月24日,局妇委会向全省档案系统女公务员发出了“讲礼仪”的倡议,在着装、语言、交往、行为等4方面进行自觉规范。据媒体称,制订专门针对女公务员的礼仪规范,全国属首次。所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成了当时很热的话题,创新引领了社会新风尚。时任局妇委会主任吴玲一度成了众多媒体追的“星”,她的许多闪光语录至今仍流行网上,堪为经典。 ——编著《档案参考丛书》。这套丛书曾经在档案界小有名气,时任省委副书记梁平波题写了书名,2005年6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一度热销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信息陷阱》、《兰台学术》、《智识分子》、《海上旧事》、《成功企业》等5本著述,都是作者们挤时间完成的。这套80万字丛书的出版,开启了省档案局机关乃至全系统崇学敬业的崭新之门,当然其中之苦之乐,绝对只有我们这些著述者才能体会。 ——说身边事学身边人。2007年5月8日下午,省档案局机关举办“说身边事学身边人”主题交流会;2008年局机关延展深化这项主题活动,于7月1日上午开展了“关心身边事、关心身边人”主题演讲会。两年“讲”下来,局(馆)干部职工的心理心灵有了极大改变,气更顺了、劲更足了;许多同志通过这个讲台,练了脑、练了嘴、练了胆,最终迈向了成功之路。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这样主题的活动已成为当下时尚。 ——主动参与资政工作。编写《浙江便览》、《小康指标分析》等14本近百万字的资政参考材料,写出了《富裕后的农民缺什么想什么?》、《我们的意见夏书记能听到吗?》、《高二乡“民情档案”为人民》等70多篇文稿,得到省委主要领导10多次批示肯定。2007年始,编印局(馆)《党务信息参阅》,刊发了同志们的“处女作”、“代表作”、“成名作”等200多篇文章。省档案局机关党委印刷费也因此经常“超支”。 ——发掘两名“时代先锋”。走了的卞峰煜,创新为民忘我;当下的朱志伟,一切为了人民。他们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激励我们,分别于2007年、2013年被中宣部树立为“时代先锋”宣传典型。当然,要发掘如此重大的先进典型,吃苦担当是必需的,力迈于家里两位老人住院而不顾,兴祥和我的血压从此就要靠药物来维持正常。难怪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说,全国档案系统三位典型,两位在浙江,不简单! 2014年5月26日,省委又一纸任命将我提任至省信访局信访督查专员岗位。记得当年履新时曾经说过要“实现三个转变”:实现国家机关工作到地方机关工作转变,实现对外开放“一线”部门到档案工作“三线”部门转变,实现秘书工作服务一人到党建工作服务大家转变。现在到了新岗位还是要说“实现三个转变”:实现信访业务“空白”到知识本领“多元”转变,实现档案工作“三线”到为民服务“一线”转变,实现机关党建“管内”到督查督办“管外”转变。 在人生与事业的“快车道”上,“变”是永恒的,“不变”就显得尤为珍贵。在“变”与“不变”的10年之间,“浙江档案”可圈可点之处举不胜举。但是,最让我深情感怀的是——浙江档案事业发展“不变”的良好生态;最要深切感谢的是——我的“变了”的四位“老班长”、“不变”的三位“老同学”,以及各位档案同仁对我的关照与厚爱。 顺交这份作业,以贺浙江省档案馆50华诞之喜!原载于2015年第5期《浙江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