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渔民号子,是世代以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和船工在劳作中创作出来的、逐渐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为伴的海岛民间口头音乐。在木帆船时代,船上的一切工作都要靠手工操作来完成,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完成各种工序时,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了丰富的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的用力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子、抬物类号子、敲打类号子、肩挑类号子、吊货类号子、抛甩类号子等二十多种,按作业的工序又可分为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拔船号子、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打水篙号子、打桩号子、起舱号子、涤网号子等。各类号子按工序操作所付出的力度大小,又可分为小号和大号。2008年,舟山渔民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号子的起源
舟山渔民号子起源于舟山、岱山等大岛,在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均有一定影响。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等,素有“中国渔都”之称。早在南北朝时期,舟山附近便有小木船从事沿岸捕捞和近海生产;到了宋代,舟山渔业已初具规模,渔民号子在此时也初步形成;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间,因倭寇肆虐,朝廷实行海禁,舟山群岛的居民被迁入大陆,渔业活动停止,直至嘉靖四十年后海禁解除,舟山的渔业才逐渐复苏,逐渐繁荣;清康熙年间,每年四五月的大黄鱼汛时,苏、浙、闽诸省数千艘渔船云集舟山附近的岱衢洋,捕捞金光闪闪的大黄鱼,渔民号子再次响彻辽阔的大海之中;民国时期,偌大的岱衢洋汇集的渔船多达一万三千来艘,渔民号子自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海面上渔民号子此起彼伏,场面震撼人心。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舟山的渔场上依然百舸穿梭、渔帆如织,渔民号子回荡在渔场的上空,气势非凡。
二、号子的艺术特征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先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强烈的海洋生活气息,具有着朴实、豪迈、奔放的个性,体现了鲜明的舟山海洋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一是高亢激昂、节奏强烈。由于捕鱼作业的劳动强度大,所以号子粗犷、豪迈、浑厚有力,且节奏性强,如《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打水篙号子》,这类号子的音调要比近洋溜网区的号子更为粗犷有力、激昂雄壮,充分显示了渔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第二是方言演唱、有调少词。号子中的唱词以劳动中的“啊家雷”、“依啦嗬”、“也罗嗬”、“啊家罗”、“杀啦啦啦”等语气衬词为主,有些号子如《大号》、《一六号》、《小号》等,通篇都是语气衬词,几乎没有一句有内容的唱词。另外,由于舟山方言发音硬、直,所以演唱渔民号子时多使用“入声”唱法。
第三是即兴编词、自由发挥。有些号子带有一定内容的唱词,但都是劳动者在劳作时即兴编出来的,所以内容一般限于和劳动有直接联系的方面,也包括劳动者想象出来的美好场景。
第四是一唱众和、集体演唱。一唱众和是舟山渔民号子的基本演唱形式,此外还有齐唱、二声部重唱等。渔民号子的领唱者经常就是集体劳动时的指挥者,领唱与和腔交替进行,促进了劳动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行动的一致性。号子的间歇时间,便于劳动者调整呼吸和领唱者即兴编词。
三、号子的价值
(一)实用价值。舟山渔民号子源于海洋渔业劳动,又服务于海洋渔业劳动。渔民号子的实质是渔业集体劳动过程中指挥与被指挥、命令与服从关系的体现,是统一步调、统一意志的手段。渔民号子不是有副好嗓子就可以领唱的,必须要由经验丰富、拥有权威的船老大或者负责某项劳作(如拉网)的领头人领唱。领唱就是指挥,就是命令,这来不得半点马虎。同时,在实际的劳动中,舟山渔民号子还能振奋精神、统一步伐,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劳动者的体力,焕发出他们的劳动热情。这体现了号子的一项重要功能——实用功能。
(二)民俗价值。舟山渔民号子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独特民间艺术形式,是舟山地区传统渔业兴旺史的佐证,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号子相比,具有明显的区别。舟山渔民号子品种齐全、曲调大气,尤其是起篷号子,一领众和、刚柔并济,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舟山渔民号子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形成于舟山地区,是渔民、船工和渔船、捕鱼紧密相依的产物,既有渔家民俗文化,又有船文化,哪里有渔船,哪里就有号子;哪里需要用力劳动,哪里就有号子。不少号子都包含了渔民生活的风俗习惯,极具民俗价值。
四、号子的抢救与保护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手工化捕鱼作业逐渐被机械化捕鱼所取代,繁重的劳动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这导致了号子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渔民号子濒临消失。舟山市在打造海洋文化名市的过程中,为舟山渔民号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抢救和保护计划,并建立了省级传承教学基地和市级传承基地,加大渔民号子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分别在岱山县高亭小学、岱山技校、定海区海山小学等学校开设中小学生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生演唱舟山渔民号子;市文化部门还深入企事业单位,组织业务干部帮助编排渔民号子节目,在节日中表演。2008年,舟山渔民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渔民号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后继有人的局面基本形成,期待舟山渔民号子能永续传承、发扬光大!

2013年渔民号子成果展演

渔工号子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4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