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日军入侵浙江嘉兴期间,造成嘉兴6万多平民伤亡的人间惨剧,更有无数财产毁于一旦。有侵略必有反抗,八年抗战中嘉兴军民奋起抵抗,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彰显了嘉兴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气节和团结抗日的浩然正气。如今,回顾这段辉煌而又悲壮的历史,嘉兴市档案馆珍藏的《浙西抗战纪略》《八年抗战浙江省对敌斗争死难人员一览表》《嘉兴抗战纪事》,给了后人最真实的呈现。这些档案资料是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嘉兴县县长王梓良留下的,2006年由其家人从台湾带来捐赠给了家乡档案馆。
一
王梓良(1908-1991),嘉兴凤桥石佛寺人,1936年任《嘉区民国日报》社社长,1937年12月创办《嘉兴人报》。曾任嘉兴县县长兼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梓良深知要打击侵略者枪杆子更重要,于是他拉起了队伍,拿起了枪。1937年11月19日,嘉兴沦陷。1938年6月,王梓良随政界人员最后一批撤离嘉兴,到达敌后的方岩,他向省党部请缨,回乡抗敌。当月,他被任命为嘉兴县党部书记长。7月30日,国共合作的统一阵线组织——浙江省嘉兴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成立后,他即兼任队长。9月,王梓良结束在绍兴的整训,以嘉兴县抗敌行动委员、浙江省抗日自卫总部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随军夜渡钱塘江,返回嘉兴游击区,开始统领当地各种抗日武装,四处活动打击日伪。
政工队在民众中竖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大批失学学生、失业教师纷纷冲破日寇封锁,奔赴嘉兴凤桥。热血青年们同仇敌忾,满腔热忱地投身到唤起民众、宣传抗日的各项运动中去。在水乡、在敌后,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凤桥、石佛寺等地成为了嘉兴敌后抗日游击区的基地。
在嘉兴抗战史上,王梓良曾经做过以下事情:其一,动员拥有七个大队的嘉属义勇军接受政府改编。其二,率部多次攻击敌控沪杭铁路中心沿线的交通要道,打击了敌人并鼓舞其他抗日部队的士气。其三,在嘉兴招募青年进行集训,编队投入嘉兴境内抗敌。其四,以《嘉兴人报》为阵地宣传抗日救亡。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尽管王梓良信奉、听命和追随当时的执政当局,但他在抗击日寇侵略方面的作为和业绩,无可厚非地铭记在了嘉兴的抗战史册上。
王梓良先生1949年去台湾,曾任台北市政府财政局秘书。1966年出任台湾《大陆杂志》总编辑兼总干事。1971年退休后,大量收集抗日史料。1987年任台北市嘉兴同乡会监事主席,后任名誉会长。1988年回嘉兴探亲。
他到台湾后,围绕自己当年担任嘉兴县长期间,以嘉兴凤桥一带为抗战活动中心,组织民众坚持抗战、资助穷苦儿童读书的史实,并根据其他抗战经历,撰写出版了《浙西抗战纪略》,并亲笔编写了《八年抗战浙江省对敌斗争死难人员一览表》。另外,台北市嘉兴同乡会对王梓良先生当年的笔记本以及补充史料进行整理,形成了《嘉兴抗战纪事》。
二
两岸同根,几代台胞延续着绵绵故乡情。2006年,王梓良夫妇的干女儿凌浮生(王梓良夫妇终身没有生育孩子,他收养了抗战时的战友、同事,时任海宁县县长凌华之女凌浮生为义女)同丈夫专程来嘉兴,除了让王梓良夫妇骨灰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安葬于嘉兴泰石公墓),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义父遗物的捐赠事宜,将嘉兴抗战史料等捐赠给家乡档案馆,以及完成义母陆廷贤的遗愿——由凌浮生夫妇出资10万元人民币,在嘉兴实验小学设立“陆廷贤园丁奖”。抗战期间,王梓良、陆廷贤夫妇把结婚的彩礼捐给了陆廷贤女士任校长的集贤小学(现嘉兴实验小学前身),用于建造校舍、培养家乡的孩子。陆廷贤女士去台湾后仍从事小学教学,深受学生和同事的敬重。
嘉兴实验小学在2005年百年校庆前夕,曾经专门给老校长陆廷贤去信,希望她能回到故乡参加校庆,并给学校题词。陆廷贤回信表示:这所她曾经工作过、奋斗过的学校始终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只是她年事已高,无法动身前来,甚至提笔写字也已困难,故特意嘱托她的学生宋楚瑜给学校题词——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嘉猷式焕 兴校乐群”,精心装裱后寄至学校,这份题词成为了学校百年校庆的一份珍贵礼物。
凌浮生女士说:“尽管身在台湾,但义父常给我们讲故乡嘉兴的风土民俗,讲故乡的人文风情、讲当年的抗战故事。义父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买过一分地一间房,他的侄儿1944在凤桥读完小学,由于当地没有中学,县城的中学又被日伪控制,义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侄儿化名吴一中到敌占区读书,义父告诉侄儿说,‘一中’这个名字有深刻寓意,即虽然大片国土被日军控制,但一个中国要始终记在心里。义父义母生活清贫,却总是想着家乡,常常向赴大陆经商的台胞询问家乡的发展情况。后来在整理两位老人的遗物时,我们发现了有关嘉兴抗战的史料。我丈夫沈国桢退休前在台北警察局工作,对抗战有深刻印象,他认为资料所记载的内容详实,有一定史料价值。于是,我们就想把它们捐赠给家乡的档案史志部门,希望这些资料能发挥作用。”
三
《浙西抗战纪略》于1966年由台湾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王梓良编著、于右任题词,全书440页,书前附有2张当年浙西城地图。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分8大节31部分,分别为抗战发生前之浙西情势;抗战初期(沪战开始至杭州沦陷)之浙西、游击战之开始与地方游击队之兴起、伪组织之出现与演变、抗战中期(1938-1941)之浙西、抗战后期(1942-1945)之浙西、日本宣布投降与浙西之接收、八年抗战与浙西社会;下篇为各市县纪事,分别为杭市、海宁、富阳、新登、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桐乡、崇德、吴兴、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书中有1940年羊角岭天目山劳工招待所落成的照片、浙西政工干部第九期训练班的照片、浙西行署驻地禅源寺前之雨化台的照片等;附录有38篇文章,关于嘉兴的文字主要包括崇德县凄凉景象、陷后之平湖、日军泄愤焚烧嘉南市镇、满目疮痍话海宁、京沪、京杭沿线敌渐露窘态、愿盼驰骋于嘉湖游击区等。
凌浮生夫妇从台湾带来的《嘉兴抗战纪事》为正楷手抄本,后由嘉兴市台办重新编印成册后送交档案馆保存。编印成册后的《嘉兴抗战纪事》共31页,记录了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9月嘉兴境内开展对敌斗争的种种经过和八年抗战中嘉兴经历的风风雨雨,包括推动敌后抗日救亡运动、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动员人民坚持抗战、组织群众团体、破坏日寇交通与通讯、惩办汉奸、反清乡和锄奸活动、掌握敌情和配合作战、采办给养药品、资助部队等。这些史料为研究嘉兴抗战历史专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充实丰富了嘉兴档案馆馆藏史料中有关嘉兴抗战方面的内容。《八年抗战浙江省对敌斗争死难人员一览表》为王梓良先生亲笔手写的原件,现存于存嘉兴市档案馆。《一览表》记录了八年抗战期间王梓良经手办理核实的、有案可稽的抗日牺牲人员共151人,包括了姓名、职别、年龄、殉难地点、殉难经过等信息。
这些档案史料,从一个侧面再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烽火岁月。走进这段历史,你会由衷地感到和平的可贵和来之不易。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是我辈的心愿,更是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