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庆慧

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被称作“弹拨乐器之王”“民乐之王”的琵琶,从明末清初起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清代中叶以后,北派琵琶逐渐衰落,江南一代形成了众多琵琶流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以及平湖派,等等。2008年,平湖派琵琶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清代乾隆年间,平湖地区擅弹琵琶者甚多,最为突出的是李氏家族,据史料记载,从李廷森开始,经口传心授、五代相继,传至了第五代李芳园。李芳园受家庭熏陶,自誉“琵琶癖”,时人评价其“善弹琵琶无与敌”,在江浙一代影响较大。李芳园广采博取民间小曲,融会贯通,编汇指法,扩大曲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理论和演奏体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编辑出版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世称“李氏谱”,这标志着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形成。
李芳园培养出了吴梦飞、吴柏君、张子良、朱英等多位优秀琵琶演奏家。他的再传弟子朱英(朱荇菁,平湖籍)对“李氏谱”进行了重新校订并用于教学实践,在上海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教授琵琶,不少琵琶演奏家受到平湖派的熏陶,平湖派盛名一时。1922年,朱英以民间琵琶演奏家的身份,随中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演奏了琵琶曲《浔阳琵琶》。当时,在场宾客都为之倾倒,称其为“天堂之乐”。
二
平湖派琵琶艺术的演奏风格婉转平实,以丰满华丽、坚实淡远著称,且字密音繁、音实韵长。音乐风格倾向于自娱自乐的表达,以展现文人趣味与情操。典型的技法是,右手以“下出轮”演奏为主,要求“清健圆活连而勿断”,其指法十分独特:从琵琶一品位置开始自上而下轮至复手处,则犹如一线贯珠的“挂线轮”;右手大、食两指连续不断急速挑弹内外弦,并作上下移动的“蝴蝶双飞”;发音暴烈的“拂打拂”;呈三角形演奏动作的“马蹄轮”;右手小、名、中、食四指次第弹击面板的“轮板”和“托”“轰”“抹复扫”“木马蹄”等等,可谓是名目繁多、精彩纷呈。后经整理和研究发现,平湖派琵琶不仅拥有十三大套传统曲目以及韵味独特的曲风,还有左右手技法和特殊罕见的指法87种。
平湖派琵琶分文曲、武曲两种。文曲是平湖派琵琶最为擅长的一种类型,曲子意韵绵长、典雅致远,在李芳园的“十三套”中文曲中占大部分。乐曲架构也很大,比如,《塞上曲》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哀怨惆怅,古朴典雅,优美凄切,沿着“起、承、转、合”的结构展开;很多音调既相似又相异,素材简单,风格统一;左手技巧很丰富,综合运用吟、揉、擞、打、带、合等手法。武曲结构庞杂,装饰加花过于繁复,篇幅过长,噪音粗犷的营造,有时影响了乐曲主题旋律的清晰表述。《郁轮袍》是平湖派的经典武曲,着重渲染楚霸王交战失利而别姬自刎的悲壮气氛,对楚霸王这位名噪一时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同情和褒扬。演奏此曲,右手运用马蹄轮、满轮、拂轮、挑轮等技法,渲染战前准备、战争场面和战争结局的情境,左手以推、拉、吟、绞、煞等技巧表现战场上的兵器撞击声、马嘶声、以及呐喊声等,最后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乐曲烘托沉雄悲壮、凄楚宛转的氛围。
在琵琶艺术实践中,平湖派琵琶常将诗句与音乐巧妙结合于一体,以诗入乐,寄景抒情,以乐寓诗,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对美感的诠释和体悟这一层面。
三
近年来,平湖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保护与传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5月25日,在平湖市百花小学建立传承基地,免费提供大量琵琶供学生使用,又在市叔同实验小学、新仓中心小学设立传承基地; 2009年,以“文化遗产日”为契机,经过精心设计和筹备,建成 “平湖派琵琶”等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2011年6月,在非遗中心开设成人志愿者班,并在乡镇文化专管员队伍中开设传承班。在传承普及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九年时间里,毕业学员达255名。2013年10月,举办首届中国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邀请15名位德高望重的琵琶专家、平湖派琵琶传人对如何做好“平湖派琵琶”的传承保护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为百姓奉上了一场高水准的平湖派琵琶音乐会;2014年,举办首届中国平湖琵琶邀请赛,进一步扩大平湖派琵琶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平湖派琵琶的天籁之音必将传诸久远,祖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定会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