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晔

秀洲农民画,是秀洲农民吸收传统剪纸、刺绣、灶画、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特色,融江南水乡泥土风韵及农村生活气息于其中而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画作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极富水乡风俗情趣,被誉为我国十大农民画之一。2012年,秀洲农民画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1983年,文化部举办首届中国农民画展,浙江省文化局相应地举办了首届浙江省工农画展。秀洲区文化馆接到参加农民画展的通知后,在全区选出九位富有创作潜力的农民,开办了嘉兴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这次培训的创作理念是:不教任何专业画法和基本功,倡导学员真实表达思想和情感,强调越纯粹越好,越返璞归真越好。这成为秀洲区历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农民画培训活动。9名初涉农民画的业余作者经过半个多月的突击创作,成功创作出第一批色彩饱满、充满童趣的农民画作,这些作品在1983年首届农工画展和首次全国农民画展上赢得了巨大反响,其中14件作品入选省级农民画展,7件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南湖菱歌》、《乡情》和《闻鸡起舞》三件作品入选全国画展,《南湖菱歌》获全国农民画一等奖,与《乡情》一起被列为文化部出国展品。《南湖菱歌》借用蓝印花布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画面上村姑们穿着蓝印花布衣衫,坐在采菱盆中,围着红船采菱,画面简洁、明快、柔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南湖的江南水乡情怀和风味,成为农民画的经典之作。
秀洲农民画的艺术爆发力在1983年得以充分展示。自首届中国农民画展脱颖而出广受关注后,秀洲农民画越来越红火,画作风格独具特点,涌现出张觉民、缪惠新、潘元法、屈争平、周美宝、张永琴、胡玉珍、陈玉峰等一批创作骨干。1987年,嘉兴郊区(1999年后更名为秀洲区)文化馆在北京举办农民画进京展,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观展后题词称赞:“新的生活、新的感情、新的风格、新的技法”,“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这是对秀洲农民画作者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秀洲农民画的一大特点。
嘉兴秀洲地处江南水乡,又是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农民作画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江南水乡农家生活,还反映了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现代农民生活的真实景象,这种记录变迁的题材运用在国内其他农民画中十分罕见。秀洲农民画色彩明快纯净,构图饱满繁复,造型稚拙夸张,制作随性精致,绘画语调质朴而天真。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不囿于比例、色彩等造型要素的科学性,运用天真、新奇的笔触直接抒写主观臆想,虽远离真实,却给人真实的感觉,既与中国传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原则相吻合,又与西方现代派抽象、变形的画风相结合。如,缪惠新的《那边有两棵树》、吕亚萍的《赤脚走在田埂上》等,以红黄绿黑白的大色调造成强烈对比,这种即不讲透视亦无比例可言的绘画方式,不仅深受中国农民的喜欢,也获得了美国商人的青睐。
二
政府对秀洲农民画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早在1994年,秀洲区在画乡建设规划中就提出:建好一个基地、抓好一支队伍、抓出一批作品、打响农民画品牌。1997年,秀洲区投资300万元建造了浙江省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嘉兴农民画陈列馆”;2000年,秀洲区投资2800万元建造了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的农民画艺术中心展示厅,由文化部社文司定名为“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2010年,秀洲区再投入4200万元建设占地38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新馆),三代艺术中心造就了秀洲农民画发展壮大的前沿阵地。
从2002年起,秀洲区在全区创建了1个农民画特色镇、3个农民画特色村、7个镇级“农民画创作基地”;在中小学校创建了26个“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8个“个人画室”,培育了上千名画乡新秀。全区建成拥有100多名农民画创作骨干的队伍,作品达1600多幅,700 多幅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 200 多幅次,120 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 350多幅作品在《美术》《艺术世界》等20多家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法国、美国等9个国家举办作品展;先后出版《秀洲农民画》《田园艺术》等30多部作品集。2004年,缪惠新、陈泉泓、冯云青、黄永安、朱建芬被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荣誉称号。其中,缪惠新于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
如今,秀洲农民画已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领域占有重要一席。1988年秀洲区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0年经文化部批准,唯一一项“国字号”农民画艺术节每两至三年在秀洲区举行;2001年秀洲区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中国农民画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国家“群星奖”;2011年“中国农民画艺术节”荣膺“中国最佳传统文化传承节庆”。
三十多年来,秀洲农民画牢牢扎根于江南水乡沃土,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产业化发展不断焕发新活力,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期,呈现出艳丽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