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筷,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清代,作为杭州土生土长的特色产品,曾是老底子杭州人家家户户碗盏间的“标配”,被称作“江南名筷”。2006年12月,“天竺筷传统技艺”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竺筷,因原料取自杭州天竺山的实心大叶箬竹而得名。其质地良好,使用起来餐染竹香,其筷头设有装饰,筷身烙制妙笔丹青,兼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物美价廉。天竺筷的尺寸有20公分、24.5公分、25公分和38公分之分,包括粗、中、细几种款式,筷头分为铜头、黑檀头、玛瑙头、荷木头等,筷身所绘图案大多反映杭州人文景观和本土地域文化,极富地方特色。
有关天竺筷的传说有三个版本。其一是寺庙版。据说从前天竺三寺香火兴旺时,常有远道而来的香客因无法当天离去而需要留宿和食用“宿斋”。吃斋时分,人多筷少,山中多竹,故截竹成筷,用弃方便。后来,寺中和尚用锡皮将竹筷空筒的一头包起来,好似一顶僧帽。从寺庙出来的筷子沾染了佛气,被赋予一种灵性,有增口福、添好运的寓意,又可保留一份“佛祖心中留”的虔诚,因而在香客中广受赞誉。香客纷纷将其带回家,希望家人同沾福气。另外两个版本,一种源自《神话西湖》,说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殉情,家人祭拜时忘记拿筷子了,便随手折竹为筷;另一种是说采茶人吃午饭寻筷不得,便就地取材。
早前的天竺筷,都是微加工,流传开来以后,天竺筷的制作逐渐走上了精细化道路。从选料到制成成品,历经二十余道工序。原料有不少讲究,竹子要求取一到二年生的小竹。两年生的小径竹长不粗但能长得很长,竹身坚韧,颜色玉白,少有疤节,适合做高档筷。一年生的小苦竹颜色较暗,用来作一般筷子。竹子要在竹节处截断,保证夹菜的一头没有竹子的空筒,这样夹菜不留残羹。因此,锯竹也以竹节为准,按工艺要求分别锯成各种规定长度的筷料,一头必须齐节锯平。为了保证筷子质量,理坯的步骤不可或缺。传统的做法是在平面上滚动筷坯,找出不挺直、不圆润的筷坯将其扔弃。理坯时还要将筷坯按粗细、色泽及病竹分别理出。这之后就要进行磨头和砂光,将竹节的突出部分磨平,让整支筷料的表面变光滑,同时增加其强度,使之厚度均匀一致。接下来就是制作天竺筷的关键工序——烙花。在炭火上放“花板”(刻有花纹图案的铁板),加热到预设温度,烙花师傅用一根长铁条擂(杭州话:滚动)筷身。一根筷子要烙三道图,需擂三次。烙花必须有高超的技能,快了烙不上花纹,慢了会烧焦筷料。最后,将合格的烙花筷子抛光,使其光洁油亮,便算大功告成了。
用这种技艺制作出的天竺筷,保留了竹青的原生态模样,野趣天成,古朴自然,无需刷漆,环保健康。竹质原料轻便易洗,节约木材,筷身火烙图案经久不褪,别具一番情致。这样的筷子,轻巧便宜,也不用担心长出霉变的“乌花”。小小一副筷子兼具艺术欣赏与实用的功能,还有平民化的价格定位,因此能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使用,并绵延数百年之久。
伴随着天竺筷的风行,民间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主要集中在杭州大井巷一带,叫得上名的有“乾泰顺”、“汤顺兴”等,这其中又数“王老娘”独占鳌头,据说连乾隆皇帝都上过门,当年盛况可见一斑。天竺筷热潮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据《天竺筷志》记载,1930年时,大井巷一带的天竺筷作坊已发展到十余家。那时的杭州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竺筷出了名,做煞了大井人。”要问为什么销路这么好?谁家添丁添口不都要添双筷子嘛,逢年过节换套新的筷子也喜庆。寻常老百姓不仅吃饭要用筷,走亲访友、佳节赠礼时,天竺筷也能派上用场。
在筷文化里,送筷子是很有讲究的:新婚之喜送筷子,表示“快生贵子”;筷子遇上了乔迁之喜,就是“送快乐”,如此不一而足。宋美龄曾在天竺、灵隐游玩后采购了不少天竺筷送给使节夫人们,天竺筷在各位夫人的称赞声中走出国门,成为见证国际友好关系的高端礼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悠长的驼铃声,百万把天竺筷被送到了无数藏民手中。后来,天竺筷还在香港的筷子评估大会上力拔头筹,广受赞誉。
上世纪八十年代,天竺筷和其他传统手工业制品一样,面临衰落态势。天竺筷制作的整套工艺流程几乎都是靠纯手工技艺来完成的,挑选竹子要用卡板或目测来评定,烙花都是口耳相传,边做边积累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由于天竺山风景区的成立,天竺筷的原料竹来源没有了。取材困难,加之产值和附加值低下,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做天竺筷了。还有许多小作坊粗制滥造,影响了天竺筷的质量,天竺筷的发展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为使天竺筷不消亡,许多老杭州人默默坚守,天竺筷第五代传人王连道就是其中一员。他从研究天竺筷工艺到组建厂子,抓牢设计本土化和生产标准化两个核心点,既着眼于改进生产工艺、拓展原料来路、引入半自动化操作,又重视花纹设计,以凸显杭州特色。杭州市拱墅区委、区政府也十分重视天竺筷的复兴,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政策扶持、经费扶助、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等各方面对“天竺筷”进行保护。如建立保护基地,将“天竺筷制作技艺”列为重点培育、扶持的非遗项目,保护核心技艺,完善相关产品和刺激市场需求,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等等。2006年至2008年,天竺筷连年斩获三届中国国际休闲博览会金奖,之后又获得2008年度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评选大会金奖、2009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优秀旅游商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评选金奖和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
如今,沉睡了十几年的天竺筷渐渐苏醒,以一种古老优雅又生机勃勃的面貌重新走进百姓人家。河坊街的小店,奎元馆的片儿川,躺在柜子里的艺术感,捞面条的烟火气儿,都在诉说着它平实又感人的回归。然而这只是开始,重生后的天竺筷依然面临不少困惑。保护和弘扬天竺筷,任重而道远。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