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传统榨油技艺

2016-05-16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山茶油是我国最古老的食用植物油之一,其生产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山海经》就有相关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其所指的“员木”,即为山茶油。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山茶油,沿用至今。

 

    开化县地处浙江省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县”,素有“油茶种植黄金地带”之称。开化栽培油茶树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大面积种植始于明代。岁月更迭,开化县传统手工榨油技艺不断发展完善。传统榨油坊在县内的苏庄镇、马金镇、村头镇、齐溪镇、大溪边乡、长虹乡等乡镇都有分布,但以长虹乡最为集中。

    千年的榨油历程,赋予了长虹乡丰富的民间习俗。20世纪80年代以前,山茶籽开始采摘之时,乡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在油茶山上唱山歌以庆茶籽丰收;每年清明时节,油坊的主人都要祭祀水神,以祈祷碾磨茶籽的水碓急流不断、运转顺利;开榨前,村民们要先用猪头、香火摆案桌,在木榨前祭拜,保佑榨油平安、多出油;每年榨油结束时,还要举行封榨仪式,在木榨上披上一块红布,点香跪拜,感谢上天保佑今年平平安安,祈求来年红红火火。

 

    开化传统的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进出方便、水源充足、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一般每年冬季开始榨山茶油,开榨期长短取决于籽料供应量。榨油坊主要由一个双灶台、一架水车、一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油锤组成。开化传统榨油技艺主要包括碾粉、炒粉、蒸粉、做饼、入榨、加楔、压榨、沉淀等工序。碾粉依靠水碓完成(以前都为水力碾粉,现在大多改为电动碾粉),将晒干的山茶籽投入直径约4米、设有3个木质碾轮的碾槽中碾磨,碾碎后倒入平底斜锅中翻炒,炒干的茶籽粉装入木甑,每甑装粉约是一个饼的量(八九斤),上灶蒸2分钟。蒸熟的标准是见蒸汽从木甑的上盖口冒出,并呈直喷状。将蒸熟的茶籽粉末填入用稻草铺垫的圆形铁箍中,包饼工赤脚踩实,折覆稻草将茶籽粉末包严,做成胚饼,满榨一般需要50个饼。将胚饼装入榨槽里,配好木楔就可以摆锤开榨了。

    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粗硕的“油槽木”,长度必须在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在木材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高宽各40厘米的“油槽”。榨油时要把木楔插入木槽内,用石锤撞击榨出油来。开榨时,掌锤的师傅双手巨幅摇摆悬吊在空中约210斤重的石锤,不停撞击油槽中的“进桩”,油胚饼被挤榨后,清油便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传统木榨榨油出油率相对较低,而且耗力费时、成本偏高,现在人们大都采用机械榨油,以电机粉碎机代替水车木碾碾粉,以机械压饼取代赤脚踩踏包饼,蒸粉不用木甑改用锅炉,油锤挤榨改用液压机压榨。这样一来,传承数百年的人工榨油工具就大多被废弃了,长虹乡原有的十几家榨油作坊纷纷停工。20世纪末,长虹乡的传统榨油坊仅剩两三家,传统榨油技艺亟待保护和传承。

 

    如今,山茶油已成为政府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也成为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

       2009年,开化传统榨油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虹乡芳村村游田根被公布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12月,开化县首届“钱江源山茶油开榨节”在长虹乡桃源村举行。2014年,全县油茶产业总产值逾1.5亿元,有规模以上山茶油生产企业1家、山茶油加工作坊85家。20147月,开化县山茶油生产骨干企业、浙江省山海协作生态农业十大示范基地浙江久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成为中国山茶油行业首家上市公司。201411月,中国经济林协会通过对开化县油茶产业进行专业考察和评议,正式命名开化县为“中国油茶之乡”。现在的开化榨油人,在继承传统榨油工艺的基础上,积极从事榨油技术的研发创新,致力于传统榨油技艺的传承,以期使这项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5年第八期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