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海之滨的舟山群岛,是中国第一大群岛。在这里,有世界著名渔场——舟山渔场。日日与大海相伴的渔民,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真挚情感,通过一幅幅奇趣构思的斑斓图画表现出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之花——渔民画。渔民画以大海为背景,以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山海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其构思之大胆、线条之明快、色彩之斑斓,令人叹为观止。
一
舟山渔民画源于民间传统的吉祥丹青绘画,明、清时期,渔民们常常通过创作墙头画、灶头画、船饰画、眠床画、门神画等,表达喜庆、吉祥之意,寄托美好的愿望。墙头画应用于房屋建筑装饰上,画在山墙、围墙、门窗、墙门、屋山头等处;船饰画通常绘在船体驾驶舱的前面板上;眠床画画在宁式或闽式的传统大眠床上。这些吉祥丹青画的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山水风景、花卉鸟兽等,故事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断桥相会、和合神仙、桃园结义等,动物有狮子、老虎、孔雀、凤凰、喜鹊等,花卉静物有有八宝(吉祥)、牡丹(富贵)、梅兰竹菊、石榴(多子)、香蕉、枇杷等,图案有花卉图、暗八仙、如意勾、槐龙等,并题有吉祥语。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配合公社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宣传的需要,舟山渔村出现了大量具有宣传鼓舞作用的墙头画、板报画,如“社会主义好”、“愚公移山”、“祖国建设一日千里” 、“大批判”、“伟人画像”等,这些时代画作进一步沿承和发展了吉祥丹青绘画。改革开放后,舟山民间绘画逐渐展示出浓郁的新时代渔岛特色,内容多为大海或与海有关的题材,具有强烈的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二
舟山渔民画真正的发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3月,浙江省群众美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组织创作反映新生活的现代民间绘画,舟山成为指定试点之一。之后,舟山美术工作者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民间绘画中汲取营养,将传统的舟山民间绘画孕育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民间绘画——“舟山渔民画”。1987年11月,96件舟山渔民画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舟山市现代民间绘画展”,获得广泛好评。1988年,舟山市定海、普陀、岱山和嵊泗四个县(区)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自此,舟山渔民画创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开始走向全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舟山渔民画先后在国内和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展出。渔民画以夸张随意的造型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由此也构成了舟山渔民画特殊的造型模式,并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画创作群体。
岱山鼠浪岛、普陀东极岛和沈家门镇成为舟山市渔民画创作基地,拥有一代代土生土长的渔民画画家,尤以渔家姑娘居多。她们虽然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但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绘画的训练,于是在弄桨操舵、引梭织网之余参加渔民画班培训,在辅导老师的指点下,凭着大海之子自由奔放的天性和浓郁的“大海情感”,以天真纯朴和无限想象,把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用手中的画笔展示出来,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活泼生动、色彩鲜艳、散发着浓烈海洋气息的“个性化”画作,形成了舟山渔民画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海岛地方特色。
三
为推进舟山渔民画的繁荣与发展,舟山市文化局于1999年重点设立了舟山渔民画创作专项基金;2003年10月,朱家尖举办“首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其间举办了中国·舟山渔民画新作展、中国·舟山渔民画精品展、中国·舟山渔民画立体视觉艺术展、舟山渔民画拍卖活动等,受到中外游客的欢迎。渐渐地,渔民画由小手艺成长为大产业,围绕渔民画形成的产业链也在舟山慢慢形成,许多土生土长的海岛青年成了签约渔民画画家,他们创作的渔民画被印在床上用品、文化衫、壁挂、陶器、地毯等工艺品上,成为可供出售的旅游文化用品。一些渔村还因地制宜地建立渔民画度假村、渔民画工作室,将旅游、观光、作画融为一体,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以吸引众多的中外游客。
2005年6月,第二届中国·舟山渔民画艺术节在岱山举行,期间举办了舟山渔民画新作展、舟山现代民间剪纸展和舟山渔民画工艺品展等。同年,舟山渔民画先后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名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普陀渔民画产业化整体规划工作也正式启动,建立了优秀渔民画画家档案库;与此同时,中国普陀渔民画发展中心和渔民画协会的筹建工作稳步展开,2014年4月舟山市渔民画产业协会成立;2014年5月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舟山馆集中展示了舟山渔民画产业发展成果,受到了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舟山渔民画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产业,并在展示舟山海洋文化、推介舟山海洋风土人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5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