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浙派人物画”记忆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发布日期: 2017 - 03 - 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马丽华/中国美术学院


摘  要:“浙派人物画”诞生在浙江,凭借了中国美术学院这一学术平台,正是得益于第一任院长的林风眠的“调和中西艺术”的艺术教育理念,以及潘天寿为首的老一辈国画家黄宾虹、吴茀之、诸乐三、潘韵等艺术大师群体执教;得益于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 的精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得益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杭州以至浙江的人文地理环境。潘天寿致力于推广学术传统与浙江地利的融合,倡导在正规的艺术教育体制下培育发展而催生艺术和学术新芽--- “浙派人物画”。 “浙派人物画”从创始人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刘文西到后来的吴永良、吴山明、刘国辉、冯远等诸位代表人物都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1950年至1958年校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至1993年校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并且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中国美术学院培育出一批批艺术大师,在全国美术界乃至世界艺坛极具影响力。这些历史事实在档案当中得到明晰的反映。

关键词:保存  “浙派人物画”  记忆  传承  文化


闻名遐迩并载入美术史的“浙派人物画”,以其鲜明的视觉基本特征和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结合时代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应和正在成为浙江记忆工程项目的一个子项目。

在中国画流派中一直有南北之分。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人物画中,与北派相对应的南方人物画派中有一支以浙江画家为主,以杭州为中心进行创作。这个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画人物画派,通常被称之为“浙派人物画”。

“浙派人物画”的诞生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1]的精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造就了“天时”;地处杭州和浙江的人文地理环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为“地利”; 以潘天寿为首的老一辈国画家黄宾虹、吴茀之、诸乐三、潘韵等艺术大师群体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以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为教育理念,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创始人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刘文西等,将老一辈艺术大师的教学思想付诸实践,创作出一大批既讲写实造型,也讲笔墨意趣的新中国画人物画,力求形神兼备又笔墨情韵相统一的艺术风格作品,就是“人和”。

“浙派人物画”诞生在浙江,凭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这一学术平台。江南佳丽地,自古多才俊,江浙一带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浙江历来书画名家辈出、文人墨客畅游,不但代代有艺术大师,而且形成了群众基础极为广泛的传统书画文化氛围和研习、传播、欣赏、收藏的习俗。特殊的历史缘故,还造成了浙江杭州的艺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涵容汉楚文化因素、南北地域性征的某些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于1928年,初名“国立艺术院”,选址在杭州西子湖畔。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是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国立艺术院第一任院长的林风眠,从1928年建校到1938年出任院长达10年,期间他以“调和中西艺术”的艺术教育理念,依托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培育出一批艺术大师,例如(以入学先后为序):艾青(在校就读时用名蒋海澄)、李可染(研究部首次招生8人之一)、萧传玖、力群(在校就读时用名郝丽春)、王式廓、董希文、赵无极、米谷(在校就读时用名朱吾今)、朱德群、彦涵(在校就读时用名刘宝森)、吴冠中、罗工柳等。两度出任院长,任期长达17年的潘天寿,在建校初就担任中国画系主任。他的国画教育理念,为国画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潘天寿致力于推广学术传统、艺术文化与浙江地利的融合,倡导在正规的艺术教育体制下培育发展而催生艺术和学术新芽----“浙派人物画”。 从“浙派人物画”创始人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刘文西到后来的吴永良、吴山明、刘国辉、冯远等“浙派人物画”大师都就读在中国美术学院(1950年至1958年校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至1993年校名为“浙江美术学院”)并毕业留校任教,先后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他们与当时在学院任教的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诸乐三、潘韵等艺术大师学习、讨教并深入生活,推陈出新,有力的推动了“浙派人物画”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首先从“浙派人物画”三位杰出的代表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谈起。

“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浙江缙云人李震坚:1947年入学,三年制,国画专业当年招生15人[2]。1950年毕业留校,这一年“有毕业生28人,其中李震坚、周和正2人留校”[2]。李震坚代表作是《妈妈的新课题》,出版有《李震坚画集》、《李震坚国画人体》等,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10月18日逝世。

“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浙江乐清人周昌谷:1948年入学,5年制不分专业,在校就读时用名周素琳,[4] 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当年毕业生41人,14人留校任教。周昌谷1985年8月晋升为教授(浙教委人字[1986]第486号文),出版有《周昌谷画集》、《周昌谷草书三种》。其代表作《两个羊羔》是大家公认的“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画家获得的第一个国际金奖。1985年10月11日逝世。

“浙派人物画”创始人之一浙江浦江人方增先:1949年入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当年毕业生41人,14人留校任教[6]。方增先1983年调上海画院,1985年8 月晋升为教授(浙教委人字[1986]  第486号文),出版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等。其代表作《粒粒皆辛苦》,表现一位老农因在路上发现了洒落在地的麦穗而蹲在地上去捡拾,俯首拾穗的身影不仅求“真”, 而且用 “情”,当时被印成宣传画发行遍及全国城乡,成了一幅传世之作。

在“浙派人物画”的成长、发展中,又涌现出一些杰出代表,如刘文西、王庆明等。

浙江嵊县人刘文西:1953年入学,五年制。国美档案室保存有他的入学时照片及近照。

他1958年国画系毕业。毕业时他填写表格,在“工作志愿”一栏写:“国家需要我做什么工作就是我的志愿,无条件服从分配。出版社、画报杂志、教育、群众艺术团体、专业学校美术教学” 。在“地区”一栏写:“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西藏边疆地区和陕北延安一带”。

分配到了西安美专(西安美术学院的前身)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从浙江走出去的刘文西曾直言:“我是浙派人物画培养出来的画家”,深入陕北民间,每年都在深山里过年,画出黄土地上的人民,在陕北开创了黄土高原画派--“黄土画派”,出版有《刘文西人物画作品集》、《刘文西速写选》等,代表作《同欢共乐》,这幅作品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制作为年画发行1962年第一版,1963年第三次印刷,深受大众喜爱。

还有浙派人物画家中杰出的女画家、中国美术学院王庆明副教授:她是“浙派人物画”创始人的第一代学生,1955年入学,生源地上海市,五年制,当年彩墨画系招生15人。她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当年全院“有毕业生37名,其中孔仲起、王庆明……等13人留校”[2]。1978年12月晋升讲师,1987年晋升副教授,1988年退休。出版有《王庆明画集》等。代表作《茅盾在故乡——写20年代乌镇》150cm×125cm,1984年创作,画面主人公茅盾(沈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作家、文学评论家,人物背景为旧时的浙江水乡乌镇的景象。

几代“浙派人物画”家的创作,选材多为浙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当代生活人物场景。他们以画笔为工具,以笔墨丹青为媒介,通过特殊的视觉方式,进行了浙江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记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培育了一批批艺术大师,聚集了优秀画家群体。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有中国画人物、中国画山水、中国画花鸟三个教学专业方向,秉承潘天寿先生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创作、研究成果显著,对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人物画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沃土滋养下,“浙派人物画”是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借用西画的造型能力,反映现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浙派人物画”其影响不可低估,在全国美术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中国美术学院及浙江艺术家对中国人物画的贡献。弘杨民族文化,打造“浙派人物画”这一浙江品牌,将在浙江记忆中留有印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年华[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4.

[3]杨桦林.传神得意----浙派人物画开创与发展50年作品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1.

[4]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49-1-10: 66、83、87.

[5]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50-1-4:155.

[6]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53-1-4:159.

[7]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53-1-13:1.

[8]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58-1-90:32、102.

[9]中国美术学院综合档案室档案案卷:1987-1-35:28、14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