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开化红色贸易档案

2018-09-18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余菊女 汪建平/开化县档案局

开化县档案馆珍藏了一批特殊的红色贸易档案,这批档案主要有:民国开化县政府(警察局)全宗里,国民政府封锁盐油布告、国民开化县政府密函、拘捕私贩食盐布匹等物资训令、被俘红军挑夫的询问笔录、查禁食盐药品等物资通报等;县委党史研究室全宗里,原赣东北省苏维埃消费合作总社常务委员练金科同志《回忆苏区贸易工作》,党史资料汇编《红色贸易路线的建立与贡献》,新四军一、二、三支队老战士的口述录音、视频档案资料等。

1930年至1934 年底,国民党当局前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同时还加紧实行最严厉、毒辣的经济封锁。1931年6月,国民党当局颁发了所谓《封锁匪区纲要》,同年9月,又发布了《赣东各县食盐买卖输送查禁暂行办法》(“严令杜绝供给匪区食盐”,“有为匪偷运者,以军法从事”)、《赣东食盐买卖运输查禁法》等一系列禁令。此后,在与赣皖毗邻的开化、常山、江山、淳安等县,又接连颁布各种禁令。这使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赣东北省于1932年12月更名为闽浙赣省)食盐、药物、布匹、文具等物资供应一度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红军缺医少药,特别是食盐布匹极度缺乏,生存受到了极大挑战。国民党要员何应钦在给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的电报中,洋洋得意地说:“尤以伤兵缺乏医药治疗,最为伤惨。”

面对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赣东北党组织和方志敏同志一面领导苏区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以墙泥、阴沟泥煎硝盐食用(这种硝盐味苦且不卫生);一面广泛开展苏区的对外贸易(如在德兴就设立了海口、李宅、塘湾、界田等4个对外贸易处),而当时重要的贸易窗口就是开化县华埠镇。

华埠镇位于浙、皖、赣三省接壤的交通线上,是马金溪、池淮溪、龙山溪、马尪溪的交汇处,水陆交通发达,素有“四溪碧水入钱塘,三桥青石达赣皖”之说,军事和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当时华埠有7家盐仓,食盐经钱塘江络绎不绝水运而来,到华埠镇后大部分食盐被用箬皮或笋壳打成五六十斤装的“小花包”,然后经由航头、油溪口运到白沙关,再从白沙关送往铜埠、德兴和乐平一带。盐贩又挑回松香、箬皮等山货返回航头和华埠。这是一条比较古老的通商路线。国民党对苏区施行经济封锁之初,食盐还是比较公开地通过这条线路运往德兴、乐平和婺源等地。1931年初(红十军首打华埠的前几个月),华埠镇就开始接待来自德兴苏区的顾客。他们分别经油溪口、星口与桐村、青阳两路而来,用黄金白银(含首饰)购买电池、电筒、雨鞋、洋铁碗(搪瓷碗)等百货用品与食盐。《开化县计口授盐法》公布后,实际上国民党县政府也无法全面施行,因为当时华埠镇的7家盐仓不仅供应本地,其他如江西的德兴、乐平和玉山的西北山区,以及皖南的婺源等地,历来就是到华埠购买食盐的。同时县政府与地方势力勾结一起,阳奉阴违。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开拓食盐来源,赣东北省苏维埃消费合作总社于1931年10月间在横峰葛源召开会议,会议讨论决定,立即采取措施,派人去开辟苏区通往华埠的运盐线路。

1931年10月中旬,赣东北省苏维埃先后派黄水才、董德祥、练金科、方志中等人到化(开化)、婺(源)、德(兴),在开化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相继开辟了从江西德兴暖水到浙西开化华埠(经白沙关)和皖南屯溪、江西玉山岭头山到华埠(经桐村)的红色贸易路线。

开化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也极力给予配合。开化油溪口支部书记傅家富就组织了一支120多人的运盐队,采用水路放竹排和肩挑等方式,从华埠运盐到白沙关,再转运到暖水。此后,开化“十八兄弟会”及各村党支部又组织了300多人的担盐队,经蕉坑、下庄、壕岭、黄岗岭、王山等险隘山路,为苏区运送大量的食盐、棉花、布匹和电池等重要物资。从馆藏的县政府(警察局)训令、被俘江西广信府兴安县红军挑夫询问笔录,可以佐证这条贸易路线。

1932年4月,开化一区委、区苏维埃在杨林白沙关建立,所属各乡的党组织、党员和贫农团,把向苏区运送食盐等物资,当作主要任务去完成。不仅组织担盐队到华埠、马金、屯溪去贩盐来,运送到苏区,而且还发动肩挑小贩到遂安以乌桕籽换盐。同时,赣东北省苏维埃又组织华埠商会会长王莲辉等10多名商家和30多名工农代表,到赣东北核心苏区参观学习,然后开展以物换物等红色贸易。

1932年8月4日,白沙关开化一区机关撤离,转移到德兴董家坞,国民党军三十六旅驻关以后,这条运盐与通商路线受到严重破坏。区委会研究决定,派出何达日、刘桂元、刘永元三人去把查禁食盐、搜捕革命同志的便衣敌探詹金斗除掉。詹被除后,食盐还是难以运进苏区,如中村乡岭后的张志华数次组织人员运盐进苏区而被通缉(训令:“为令第三区区长汪钧派探严捕私贩食盐贩张志华由”);“白皮红心”的白沙关村长何锦文,组织了程旺金(白沙关人)、程科元(泸口人)等40余人的秘密运盐队,每人备以“中共开化一区委员会”的证件,把盐挑到苏区各地,次年即被敌通缉在案。

1932年9月12日,赣东北省委在“关于打破敌人封锁食盐计划”中提出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捕捉白区的豪绅地主与乡保甲长及其家属筹款,并要买盐来苏区;运用军事力量的配合,打破敌人的封锁或截断敌人的交通;在白区建立商店盐店;组织担盐队,建立秘密运盐路线、运盐站;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出去买盐;等等。9月下旬,赣东北省社又在葛源召开紧急会议,学习和讨论了省委《关于打破敌人封锁食盐计划》的通知和省苏维埃《打破敌人封锁食盐问题》的通告。再次派练金科等人到(开)化玉(山)特区委所在地—玉山县岭头山,新开辟一条由岭头山—徐家村—王畈—桐村—华埠镇的商贸通道。开化特区委、区苏和游击队一方面用军事手段打击驻守王畈等地的国民党开化县基干队,护卫运盐队;另一方面又开展统战工作,策反了禁盐便衣探子(名不详)、基干队长徐政宽和王畈联保主任苏仁甘等人,为红色贸易提供方便。同时,练金科还与开化华埠商会会长兼盐仓老板王莲辉、毛笔店老板过连生和吴德泰灯笼店老板等商人结为朋友,以较高的商业利润作为回报建立密切的商业关系。以优惠的价格开展以货换货贸易,把苏区的大米、毛皮、茶叶、莲子等物资输出,换回食盐、日用百货和西药、红硝、石印机等军用物资,甚至还秘密运送了发报机到苏区。如练金科把躲避年关的“三合堂”笔店老板过连生留在苏区过春节,全部收下他的两担狼毫毛笔,并把苏区出口的毛皮交给他经办;过连生感恩戴德,后来亲自陪练金科赴上海采办西药和文具,甚至为苏区采办引爆药和红硝等物资。对于王莲辉,练金科一次性把100多担茶叶半价赊给他,这样不仅为苏区的外贸物资疏通了关卡,而且此后王莲辉为练金科到华埠“做生意”给了很多方便,在转运红硝的“三合堂”被查封时,出面帮忙大力斡旋。

由于练金科灵活地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一阶段的红色贸易收到了显著效果。从1931年初到1934年底,开化县华埠镇为赣东北苏区输出了数百万斤食盐和大量的布匹、药品及一些军需物资。前后两条红色贸易路线沿途的广大开化人民群众,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参加担盐队。华埠镇的商店老板,经过共产党工作干部的教育和统战工作,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与苏区开展贸易,做了有益于革命的工作。所有这些,为粉碎国民党对赣东北苏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作出了贡献。

开化是浙江省革命老区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开展较早的地区,早在1930年8月,方志敏创建的赣东北苏区就向浙西推进,1931年9月开化建立第一个中共支部——油溪口支部,1932年4月开化在白沙关建立中共一区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1933年6月建立中共开化特区委(县级),领导开(化)玉(山 )常(山)人民为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对苏区的围剿,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红色贸易档案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从侧面也反映了开化也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化争取革命老区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经过争取,开化目前已经享受国家中部地区相关政策)。目前开化档案馆正组织人员整理民国档案条目,下一步将进行修复(裱)、整理并数字化。(信息来源:《浙江档案》杂志2018年第8期)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