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标志


英国警方调查化学武器。
新闻背景
近日,俄罗斯前间谍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在英中毒事件持续发酵,引发英俄两国的外交风波。虽然事件真相依旧扑朔迷离,但英国方面一口咬定发挥毒效的是堪称“武器级”化学武器的神经毒剂“诺维乔克”。从战场上的黄色浓雾到使人痛哭流涕的催泪毒气,再到杀人于无形的神经毒剂,即便是1997年生效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也没有带来人们所期盼的“无毒世界”。追溯历史,化学武器戕害人类百年,至今依旧屡禁不止。
神经毒剂是何方魔头
“我需要15枚毒气弹!”为给捐躯沙场的战友“讨一个公道”,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将汉默用劫持来的VX毒气导弹瞄向了美国本土……这是军事动作电影《勇闯夺命岛》的开场画面。正是通过这部电影,很多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神经毒剂的巨大威力。
神经毒剂主要指有机磷酸酯类的化学物,在常温常压下多以液体形式存在。当通过皮肤、黏膜接触以及呼吸吸入后,神经毒剂就能破坏人体的中枢神经,引起中毒者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严重时可迅速致死。
统计数据显示,神经毒剂等化学武器的杀伤率远高于传统弹药。即便是一滴针尖大小的VX毒剂,通过皮肤吸收后就可杀死一个身强力壮的青年人。化学武器堪称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少量的VX神经毒剂就能致人死亡,吸入高剂量的VX神经毒剂,毒性很快就扩散并影响到心肺和全身。
当VX神经毒剂碰上“诺维乔克”,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诺维乔克”在俄语中意指“新来的”,泛指上世纪80年代苏联研发的第四代神经毒剂。其实,“诺维乔克”只不过是用来特指的“代号”,其麾下拥有数百种衍生物,“庐山真面目”包括A-230、A-232等多种毒剂。与神经毒剂家族现有的“四大掌门”——沙林、VX、塔崩以及梭曼相比,“诺维乔克”的毒性要比它们高出5倍到10倍,且更容易控制,可在短短几分钟夺去人的性命,堪称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强大神经毒剂。
国际条约屡禁但仍反复登场
近年来,化学武器登上新闻头条早已屡见不鲜。叙利亚冲突爆发后,就多次传出发生疑似使用化学武器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作为在武器家族中与生物武器、核武器相并列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杀伤性强、持续时间长,早已被国际条约所禁止。频频出现的化学武器,不仅给无辜民众造成了严重伤害,也为人类和平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事实上,自化学武器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恨之入骨。1925年《日内瓦协定书》中明确规定,严禁各国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如今,人们对于彻底消除化学武器的呼声越来越高。消除威胁、促进和平,早已成为负责任国家的发展共识。1992年11月30日,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得到通过,并于1997年4月29日正式生效。《公约》主要对世界范围内化学武器的销毁进行核查,并进一步确保化学武器及相关原料不在世界上继续扩散,至今已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制备化学武器的工业化学品较为容易获得,恐怖分子可自制化学武器实施恐怖袭击。1995年3月,日本恐怖组织奥姆真理教就在东京地铁列车上制造了“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死亡、14人致残、约5500人中毒。“伊斯兰国”极端组织也曾多次在战场上数次使用化学武器,并且拥有了自己制造少量氯气和芥子气等化学武器的能力。
不幸的是,化学武器这一反人类文明的战争产物,不但没有成为历史,反而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反复登场。对于战争狂魔而言,化学武器大大降低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门槛”,可以更容易、更高效地用于战争杀戮。一旦化学武器运用失控,甚至可将整个人类带入灭绝的灾难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