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张太雷从北洋大学投身革命

2019-05-24 作者:杨仲达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1916年1月,18岁的张太雷考入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法科,从那时起直至1921年1月到苏俄参加共产国际大会前的5年中,他刻苦读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投身五四学生运动,并逐步参与到建团、建党和工人运动之中。1927年12月,他在指挥广州起义时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可以说,在天津停留的时间,占据了他人生的六分之一,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型期,这座城市也见证了他由一名青年学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全过程。

1920年,张太雷在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

法科的毕业成绩单及毕业证书。 天津大学档案馆馆藏

现存于天津大学档案馆的张太雷毕业证书,否定了之前社会上有关张太雷大学未毕业的传闻。毕业证书上写有:“学生张曾让系江苏省武进县人,现年二十三岁,在本校法科法律学门修业期满考查成绩及格,准予毕业,此证。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学长冯熙运,中华民国九年(1920)六月十五日。”张太雷原名张泰来,参加革命之后,取“泰来”谐音,改名太雷。张曾让则是根据族谱所取的名字,也是他在国立北洋大学求学期间使用的名字。

毕业证书本应由学生自行保管。那么,1920年张太雷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连毕业证书都无暇领取呢?

1920年对于张太雷来说是个重要的年头。当年2月,李大钊来到天津,在俄租界与俄共党员鲍立维进行秘密接触,担任翻译的正是张太雷。张太雷为什么能够担任翻译?这是因为他的英文成绩颇佳,早在1918年即以在校学生身份担任了由法科教授、美国人福克斯创办的《华北明星报》的翻译和编辑,这样不仅可以赚钱来完成学业,也为他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他正是以此为平台结识了鲍立维。4月,苏俄派遣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赴华建立革命组织。维经斯基先由鲍立维介绍到北京与李大钊进行了接触,又赴上海与陈独秀会面,张太雷亦随同前往。同年七八月间,陈独秀、维经斯基等5人在上海组建“革命局”,即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前身。此间,张太雷还参与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

不久,李大钊提议张太雷在天津筹建一个同样的组织。张太雷立即北上会同从北京来津的国立北洋大学学生谌小岑共同筹建。10月,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天津特别二区大马路一家裁缝店(今天津河北区建国道91号)正式成立,张太雷担任书记。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初期虽然规模并不大,但组织成熟,当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负责人舒米亚茨基认为其“就是这类比较彻底的中国青年组织的楷模”,原因在于张太雷制定了团组织章程,而这在此前并无先例。

这一年,张太雷还参加了李大钊在北京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考虑到天津的战略地位,李大钊委派他在天津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张太雷不辱使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同年12月,以张太雷为书记的天津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同时还建立了唐山站分部。从毕业到组建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张太雷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国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

这样看来,忙碌的张太雷没有领取毕业证,也就不足为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人生信仰也发生了变化。据他早年同学李子宽回忆:“太雷本意拟于北洋毕业后回南充任律师,但在一九一七年之后,思想突起变化,其倾向于社会主义实在五四之前。”天津大学档案馆完整保存了张太雷在国立北洋大学法科读书时总计十六门功课的成绩单。他的毕业成绩中最高的一科为民事诉讼法88分,总平均分数为77.4分,减去因缺席而扣除的分数,实际毕业总平均分数为77.03分。由此可见,当时的张太雷虽然没有领取毕业证书,但他在忙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学业并没有落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6年7月22日 总第2942期 第一版

分享到:
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