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四大工程”,是指依托宁波港区位优势,国家和浙江集中在镇海县(后分为镇海、北仑两区)兴建的宁波港(老港区扩建和镇海新港区建设)、浙江炼油厂(后为中国石化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发电厂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等4个大中型工程,基建总投资达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浙江首次以宁波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开端。 1974年底,宁波“四大工程”相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先后开工建设。1976年6月8日,省委为加强对“四项工程”建设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四项工程”建设会战领导小组。宁波港和镇海清水浦渔业基地是国家统一规划布局的定点项目,浙江炼油厂和镇海发电厂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省重点项目,其中宁波港、浙江炼油厂和镇海发电厂3个项目实现了滚动、持续发展,清水浦渔业基地则于1980年被列入国家停缓建项目,只投产了年产3000吨的渔业钢丝绳厂。 宁波“四大工程”建设,带动了宁波滨海炼油、化工、发电、造纸、钢铁和修造船等六大临港产业群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特别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浙江和宁波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石之一。 1975年5月,镇海湾塘—杭州湾南侧的这片长期以来一直沉寂无声的海涂,突然被汽锤打桩的巨大轰鸣声所惊醒。一个加工250万吨的炼油厂将在这里兴建,以解决浙江省长期以来燃料供应的严重不足。这就是镇海石油化工厂的前身—浙江炼油厂。 在镇海这片茫茫海涂上,来自全国各地和浙江省内的干部工人,住工棚,喝咸水,没日没夜苦干,为了在“缺煤、少电、无油”的浙江建起一座炼油化工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人们估计,国家投资几亿元,在海涂上建设一座大规模的现代化炼油厂,一般来讲要花上五六年时间。然而,不到3年工厂就建成了。 会战大军在工地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每月每人只有一两糖、二两油、三两肉。由于没有商店和菜场,柴米油盐和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还得到十几里路外的镇海城关去购买;水的咸味很浓,洗的衣服一凉干,上面盐迹斑斑;住的也很艰苦,双职工住在附近农民家里,远的离工地十几里,近的也有四五里路;单职工住的是“干打垒”(一种简易工棚),小的住十来人,大的住近百人。厂部办公室也只是个遮风避雨的大工棚,大家挤在一起办公。 各路建设大军在工程建设史上写下了新记录:采用沙井充水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使每平方米只能承受5.5至6.5吨压力的海涂地基上,挺立起五六层楼高的大型油罐;采用气顶法,7天半时间就制作安装了一座1万立方米的拱顶油罐;采用无井骨架滑模施工工艺,15天完成80米高的钢盘混凝土烟囱施工;130天建成2.4万吨级栈桥式原油码头泊位⋯⋯ 1977年12月,浙江炼油厂一期工程中的常减压装置试车出油一次成功。炼油厂在一片海涂上诞生了。 从浙江炼油厂—浙江镇海石油化工厂—中国石化镇海石油化工总厂—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镇海石油化工总厂以稳健的步伐,成长为中国石化工业的骄子,中国大型骨干企业。创业者们不仅为国家作出了巨大奉献,也为自己创建了舒适美丽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