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2年10月13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谢尔外长和夫人,并与德方代表团合影。前排右二为王殊。
1969年12月,长期担任新华社驻外记者的王殊被派往联邦德国波恩分社工作,由于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波恩分社也就成了驻当地唯一的中国机构。联邦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这里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涅、贝多芬等世界名人的故乡。由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先进,因此联邦德国还是西欧“共同市场”的缔约国之一,在欧洲有着重要影响。王殊深知作为驻波恩的记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除做好新闻报道外,还要做好外交上了解情况和转达联络的工作。20多年,驻外记者工作经验的积累,使王殊的新闻视角看得更广、更深、更细。自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互设联络处,冰封20多年的中美关系掀开新的一页。对此,一直视美国为亲密盟友的联邦德国和日本很有意见,因为美国没有将对华政策的改变事先通知他们,造成了他们在外交上的被动。就中国领导人来说,毛泽东、周恩来也将改善与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关系放到了重要位置。作为一名资深的驻外记者,王殊到波恩后在订阅大量报刊,熟悉各方信息的同时,做到将等客上门改变为主动拜访,既重视与德国上层人士的接触和交流,又与媒体记者密切交往,从而了解到许多真实动态。据此,他一是向国内及时报告了联邦德国的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施罗德表示愿意访华的意图,二是写出了几篇关于欧洲局势和两国关系的报告发往国内。由于介绍全面、分析深刻,先后两次收到外交部发来的内部电报,对他撰写的工作报告和摘发当地主流媒体的报道、言论和文章,予以表扬,认为“有参考价值”。同年7月中旬,施罗德为改善对华关系,访问中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进行了会谈;紧接着新华社总社发来电报,要王殊立即回国。等王殊回到北京时已是7月21日晚上,接机的同志请他待在家里,不要外出,因周恩来总理和姬鹏飞外长随时要见他。次日下午6点45分,王殊按照通知来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左侧的会客厅,不一会,周恩来总理走进会客厅与王殊见面,问过王殊的基本情况并听取他对欧洲局势和苏联战略、西德局势及两国关系的认识后,周恩来总理说:“你就苏联战略和中德关系写的报告和材料,我都看过了,毛主席也看过了。你调研做得不错,你提出的两霸争夺的重点在欧洲,而不是向东,转向中国,这个看法很好,有参考价值。”同时,周恩来总理指出:“你工作做得不错,也要注意谦虚谨慎。施罗德走时说回国后要为发展两国关系而努力,你早些回去了解他访华回国后各方的反应,把后续工作做好。” 王殊回忆说,周恩来总理对他的工作考虑得十分周到,考虑到他在波恩的身份是记者,如以这个身份同联邦德国政界和经济界的高层人士接触或联系会有困难,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外交部,要礼宾司安排王殊参加一些外事活动,不但名字见报,且要排在显著位置,好让王殊“出出名”,以便德方了解,为日后他开展工作提供方便。几天后,王殊的名字连续两天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那是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机场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率柬埔寨王国代表团到北京,及为庆贺西哈努克亲王访问五国成功举行盛大宴会的出席人员名单中,王殊的名字列在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何英之后。 正当王殊准备返回波恩时,7月24日21点多,新华社外事部的同志找到他,请他速去外交部,有重要活动。王殊当即赶往,只见外交部的唐闻生正在大门口等着,待坐上汽车才说毛主席要接见他。汽车很快来到中南海毛主席住处,王殊被引进书房。房间中间一圈是接待客人的沙发和茶几,因为夏天换上了藤椅,椅子背后摆放着好几只戴着白色灯罩的落地灯,右边靠墙是几个装满线装书的书架。毛主席坐在他习惯坐的左边的大藤椅上,正在同周恩来总理和姬鹏飞、乔冠华、王海容等外交部领导谈话。踏进书房,王殊同毛主席握过手后就在对面的藤椅上坐了下来。这时,周恩来总理向毛主席介绍了王殊的经历,说他长期在国外当记者,毛主席笑着说:“我也当过记者,我们是同行。”毛主席思维清晰,纵论天下大事,无论现实的美国与苏联在欧洲的争夺,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法、美、英、俄的较量,直至近期国际局势的变化都烂熟于心,谈笑风生,并有着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很重,王殊开始时有些话听不大懂,要记又记不下来,周恩来总理就对他说:“要注意听,不必记了。”很快3个小时过去了,周恩来总理请主席早些休息,参加座谈的人才告辞出来。告别主席后,周恩来总理又在外面门口的小会客室里同王殊等人谈了很久,并给他们看了主席刚刚圈阅的外交部关于同联邦德国举行建交谈判的请示报告,周恩来总理在这份报告的批示中还写着主席如果有时间可以接见王殊的建议。接着周恩来总理对如何开展两国建交谈判作了明确指示。 经过短暂准备,王殊于8月初回到波恩,从此他多了一个使命,作为中方代表,主持了两国建交的谈判,并于9月29日在波恩草签了两国建交的联合公报。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布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代表在波恩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和互派大使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会谈。会谈于1972年9月29日顺利结束。”随后,联邦德国外长谢尔应我国外交部长姬鹏飞邀请,于10月11日至14日访问中国,与姬鹏飞外长正式签署建交联合公报。在与此相关的多篇报道中,王殊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谈判的全权代表”的身份出现,在排名上列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海容之后。两国正式建交后,根据周恩来总理意见,王殊由新华社调往外交部工作,先是任命为驻联邦德国参赞并作为临时代办在波恩筹建使馆,并于1974年9月荣任大使。 从记者到大使,王殊以他的超群才能实现了华丽转身,以后又走上外交部副部长这一重要岗位。离休后,长期担任中德友好协会会长,继续为我国外交事业奉献出他的睿智与力量。在王殊向江苏省常熟市档案馆捐赠的1020件档案中,有许多都与他在德国的外交生涯有关,这是王殊事业的亮点,更是历史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