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光中(中)夫妇与晁岱健(左)合影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诗中所表达出的浓烈亲情、爱情、乡情缠绵交织在一起,向旅居他乡的异客传递出一种绵长的思乡情怀,因此自其问世以来,就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尤其让华裔游子为之动容、泪洒青衫。令人遗憾的是,近40年来,这首经典诗作的传诵一直停留在文字层面,始终没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乡愁》歌曲版本问世。然而,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南京著名作曲家晁岱健却为《乡愁》插上了歌声的翅膀,他的谱曲从灵感萌发、潜心创作、反复修改,到作品最终出版,这个过程前后历时10年,他创作的音乐不仅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升华,还收获了与余老的一段忘年交。一位84岁台湾诗人和一位57岁大陆作曲家,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一段不解情缘? 词曲结合 相得益彰 时间要追溯到2001年,北京成功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在一场庆祝申奥成功的大型活动上,余光中受邀现场朗诵《乡愁》。当精神矍铄、白发清癯的余光中念出“我在这头”时,台下万余名观众突然洪亮地齐诵“母亲在那头”!这“一人诵、万人和”的动人场面让在电视机前观看的晁岱健感到无比振奋和感动,与此同时,一个旋律也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想:这首诗打动了无数中华同胞的心,为什么不把它以音乐或歌唱的形式呈现给更多的人呢?借助音符的力量,可以使诗歌的表达更加优美,蕴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流传更加广泛。从此之后,晁岱健便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创作之旅。 2002年初,晁岱健就开始搜集大量有关乡愁题材的古今诗作和音像资料作为参考,在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开始落笔时,他仍感到为这首经典小诗谱曲,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晁岱健告诉记者:“这首小诗短小精悍,分4段,共88个字,每一段讲述一段历史;内容跨度也大,亲情、家乡情、祖国情、爱情融于一体,其中的向往、思念、惆怅还有绝望的心情都难以用音符表现;另外,诗中共有8个‘头’字,也在不同程度上为谱曲增加了难度。”尽管身边出现过怀疑的声音,也曾有人劝他放弃,但晁岱健始终心怀一定要让《乡愁》歌曲广泛传扬的坚定信念,逐字逐句攻克难关,他从字韵中提取旋律,从语速中提炼节奏,采取一字一音口语式的手法进行创作。经过近4年的不懈创作,终于在2006年圣诞节前夕制作出了《乡愁》歌曲的第一个小样。在兴奋和忐忑中,晁岱健将小样寄给了在台湾的余光中。让晁岱健始料未及的是,等待的过程并不如预计的漫长。2007年初,他就接到了余老的电话,电话中,余老说,之前台湾发生地震,电缆中断,故为回复较晚表示歉意。他亲切地说,“听了晁先生创作的歌曲《乡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己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倍增”。并连说了3次“很好”对作品表示了肯定。他还以亲笔传真的形式对作品提出了殷切的修改意见:“多谢寄赠《乡愁》一诗谱曲与演唱CD,前后听过两遍,歌声乐韵,悠扬动听,诠释得颇为尽情。不过拙作此诗本是小品短制,似不宜放得太长。前后三大段有点重复,中间的过门器乐部分,不妨加以浓缩,当更为精致。所言仅供参考,并预祝演奏成功。” 得到余老的认可和肯定后,晁岱健马上对第一个小样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版本更加紧凑,结构更加合理。此外,为适合多种演唱,晁岱健又召集众多优秀歌唱家多次进棚录制了美声男声版、通俗男声版、男女声对唱版及器乐演奏版7个版本。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获悉此事后,曾致信晁岱健称,“修改后的歌曲更加动听,会在海峡两岸传唱开来”。 在记者的一再请求下,晁岱健轻声哼唱起修改后的《乡愁》。侧耳聆听,诗中那绵长、隽永的思乡情伴着深情而凄婉的调子款款袭来,直抵心灵。令人意外的是,40年前的一首诗在被赋予了音律后,竟可穿越时空让当代人产生强烈共鸣。 乡音诉乡愁 两岸情意浓 2007年6月,余光中专程来到南京与晁岱健见面,并出席端午诗会。一时间名流云集,诗声鼎沸,晁岱健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自己作曲的《乡愁》。余光中端坐在舞台中央,静静聆听着清悠感伤的歌声,一曲唱罢,许多观众陶醉其中,一些人眼中更是噙着泪光。余光中走上台前紧握住晁岱健的手,激动地说:“我当年写《乡愁》的时候40多岁,离开大陆已有20多年,从当时的时局来看,要回故乡是办不到的,交流也还很少。在积郁满腹、极度苦闷的心情下,我用20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诗,虽然只用20分钟写出来,但这种思乡的感情却在我心中酝酿了20年。而晁先生懂得我诗中想表达的内容,历时数年为之冥思苦想谱曲,让我很感动!”余光中接着说,“自己作为南京人,这首诗由南京作曲家谱曲,感到十分欣慰。经过修改后的歌曲,加倍精彩,一定会赢得比诗歌更多的听众。”兴之所至,余光中还现场动情地朗诵起《乡愁》。一吟一唱博得了满堂经久不息的掌声。 记者了解到,自从《乡愁》一诗问世以来,就曾有许多音乐人相继尝试为其谱曲。多年前,“西部歌王”王洛宾从新疆一路跑到台湾,在余老面前边唱边跳,演绎他创作的《乡愁》;上世纪80年代,台湾“民歌之父”杨弦也专门演唱了自己创作的《乡愁》,邀请余老前去聆听……但是,他们的作品都没有得到余光中的首肯。而余光中的一句“岱健懂我”,已是对曲子最大的赏识和褒奖。因此,可以说,晁岱健创作的《乡愁》歌曲是余老唯一认可和授权的版本。 此后,晁岱健又根据《乡愁》歌曲的主旋律研发成五部器乐曲,包括交响乐序曲、民乐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六重奏等,策划并举办了“乡愁作品原创音乐会”,放歌北京保利剧院。在那场盛会上,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旅美青年钢琴家、作曲家龚天鹏等众多艺术家与余光中“同唱一首歌、同奏一支曲、同诵一首诗”,被音乐界誉为“名副其实的同一首歌,真正的心连心音乐会”。在音乐会后,余老感慨地写下了“一曲乡愁两岸情深”和“乡愁无涯文化有根”两幅扇面,由衷地抒发了他对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同源的深情眷念。 2011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余光中当选为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在晁岱健的多次主动联络下,余光中在出席“文化名人”颁奖晚会前一天赶到南京,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在欢迎余光中致辞时说:“浙江和台湾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这叫山水合璧。而《乡愁》由台湾诗人和大陆作曲家分别创作、谱曲,这叫词曲同源,余老在上世纪创作的经典名诗,这个世纪,晁岱健为它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这都是我们的骄傲!” 随着歌曲《乡愁》在各种演出活动的频频亮相,逐渐获得了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由此为源的创作和作品也屡屡获奖:《乡愁》一曲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并获得华东赛区总决赛的最佳作品奖;荣获江苏省级“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围绕“乡愁”主题制作的电视、广播、作品也纷纷入选江苏省优秀文化成果集。 心怀大爱 情系祖国 在与大师的交往中,晁岱健表示,自己对艺术文化的认识得到不断升华。作为一名作曲家,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十年磨一剑,创作歌曲《乡愁》,希望歌曲成为全球华人的“思乡曲”;作为省级艺术文化研究机构及艺术资料档案馆的负责人,他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以保护传承江苏省内优秀艺术文化档案资料为己任,不断收集整合区域内文化名人的艺术精品和反映其创作历程的档案手稿,建立起省级文化艺术名人资料档案库。该项工作作为江苏省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2011年4月,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牵头举办了“汇集文化名人、展示艺术精品暨江苏省文化名人库艺术档案资料成果展”,对省内艺术家、文化名人的档案收集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成果展示。该展览在南京市博物馆亮相后,短短数日,就吸引了上万名观众踊跃参观,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晁岱健告诉记者,在与余老进行创作交流时,余老曾语重心长地说:“乡愁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我的乡愁是‘大我’所面对的民族乡愁,想表达的也是一种‘大爱’……”至于乡愁的未来,余老则胸有成竹地说:“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 对故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是全天下游子最不能割舍的情怀,也是人类共通和永恒的情感。一首《乡愁》将台湾诗人和大陆作曲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词曲的创作和交往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成为祖国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一个范本。在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乡愁无涯,文化有根”的背景下,两岸的山水合璧,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07年初,余光中在听到晁岱健创作的第一个音乐小样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图为余光中从台湾发回的亲笔传真。
 余光中题写并赠予晁岱健的“一曲乡愁两岸情深”扇面
 晁岱健创作《乡愁》一曲的歌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