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逝世46周年纪念日。
老舍是满族正红旗人,也是一位一生著有800多万字作品的勤奋作家。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文艺学徒”。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电视剧而家喻户晓。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女店员》《春华秋实》《茶馆》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各阶层北京人的生活。笔者查阅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发现老舍在创作京味儿作品背后的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改是改,不过理儿还是那个理儿” 1959年4月,老舍的话剧《女店员》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老舍对导演梅阡和演员们的表演都非常满意,感觉这个戏编排得非常不错。在排演的过程中,涉及剧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老舍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显示出他性情率真的一面。例如:当时的某位负责人,看了“人艺”排演的这出戏后,提出:“齐凌云在街头推车的形象不美,不是党所提倡的,容易引起反面效果。”导演听到这样的批评,感觉有些紧张,于是在剧场休息时,将意见传达给老舍。 老舍听后,很激动地来回走着说:“我在苏联访问时,看到有许多妇女在工厂做重体力劳动。我在英国时,也看到有妇女在街上卖副食品。”他说:“我写的就是那点积极性!”谈到反面影响问题,他说:“太过虑了吧,等总理和彭真同志看戏后,他们要坚持改,我再改!”最后,在导演和主要演员的劝说下,他表示接受意见,与大家一起交换了修改方案,但又说:“改是改,不过理儿还是那个理儿。” 骆驼祥子:原型是老舍的车夫朋友们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旧北平下层劳动者的作品。他用京味儿语言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三轮车夫的生活。车夫们有“拉整天儿”“拉半天的”,还有白耗一天“车份儿”也没着落的。这是因为老舍出生于贫民家庭,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他的街坊四邻三教九流的人都有。老舍后来在《创作的繁荣与提高》中用他一贯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作者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去多认识人,三教九流广泛接触,不要老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转”。“字认识多了,读书方便。人认识多了,创作方便”。另外,“要有几个真朋友,或工或农或战士”。 在写《骆驼祥子》时,老舍听到一个朋友说,有一位很好的车夫3次买车,3次丢车,生活难以改善,这就足够了。老舍的亲戚朋友中有好几位是车夫。为了写这部小说,老舍无数次访问过他们,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早就认识他们,他们的生活一直与老舍息息相关。195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梅阡改编并导演了老舍的话剧《骆驼祥子》。梅阡导演抓住了小说中描写的人物矛盾冲突,为突出人物的性格,他省略了人力车夫怎么拉车和怎么练腿的细节。凌子风导演将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搬上了银幕,主演张丰毅和斯琴高娃的出色表演让老舍的这部小说被海内外人所熟悉。 呼吁救济年老贫困的艺术家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笔者看到了一份1951年6月老舍提请北京市政府救济贫困艺术家的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依靠作画和卖画为生的80多岁老人;有原辅仁大学教授;有曾在故宫依靠修补旧漆器为生的画家。这份名单由市政府办公厅转到了时任市长彭真的手中。彭真做出批示,要求北京市相关部门尽快调查并处理此事。 1951年6月13日,北京市委办公厅主任、北京市人事局长孙方山在向彭真市长的报告中谈到老舍先生提请市政府救济的年老贫困的艺术家名单,已经由相关部门通过派出所、家庭访问和本人谈话的形式分别对名单中的人逐一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凡无罪行,从优酌处”的指示,结合其家庭生活的具体困难情况,分别提出救济金额。在与老舍先生面谈并征求其意见后,最后确定给予名单所列的13人予以救济。救济金额最高为每人每月45万元(旧币,指的是1948年12月至1955年2月间流通使用的第一套人民币,它与后来各套人民币兑换比例为10000:1),最低为12万元的补助金额,已经通知救助者本人从1951年6月份起开始领取。 1951年6月16日,老舍接到了北京市政府关于救济年老艺术家的回信。信中说:“您前致彭市长关于对本市年老贫困艺术家的救济问题,已经市政人事局调查了解,决定自1951年6月份起给予贫困艺术家补助。根据不同情况,每人每月补助12万元至45万元。逢年过节,仍由市文联探望艺术家表示关怀,能够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年迈的艺术家。”老舍看后,感到非常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