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院士

2019-08-28 作者:余 玮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吴良镛院士

 2012年2月14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居之父”吴良镛院士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向他颁发红底金字的获奖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作为我国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学术带头人吴良镛,《亚洲建筑师》一书曾称他为“人民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

 或许人们不会想到,吴良镛原本没想过选择建筑或者城市规划这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40年7月的一天,吴良镛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午后,他还在睡午觉,日军的轰炸机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整个城市几乎一半都给烧了。晚上,连狗的叫声都像是在哭”。吴良镛在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大火已经烧了两天,处处残垣断壁。“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当时就想要把城市重新建好”。回首那场景,吴良镛的双眼湿润了。

 这一年,吴良镛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立志战后重建家园。1944年5月,作为应届毕业生,吴良镛被政府征调到滇西远征军任译员。1945年,他应梁思成之约,参加由梁思成主持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协助编制《全国文物保护目录》等。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迎接战后复兴的需要,梁思成致书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畅叙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建议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不久,他兴奋地告诉吴良镛,清华大学批准办建筑系了,问他是否愿参加建系工作。从此,吴良镛开始了一生为之奋斗的建筑教育生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吴良镛所探索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道路,被国内国际公认为重要的贡献。

 “我初次见到梁先生,他当时40多岁,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蔼可亲,但弱不禁风——抗战期间,他身体一直虚弱,多病缠身。”说起导师梁思成,吴良镛难抑感慨之情,“因患有脊椎组织硬化症,梁先生身背铁马甲。身体如此孱弱的他,大热天还要伏案作图,其难度可想而知,他把下巴顶在花瓶口,笑称如此线可以画得更直,实际上是找个支点,借以支持头部的重量。他这种不倦的敬业精神及学术上的创新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建筑师学习的。”正是在导师梁思成的影响与感染下,吴良镛很快成长为新中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上的开拓者之一。1948年,梁思成推荐他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攻读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其指导下深造,第二年吴良镛便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沙里宁希望在中与西、古与今结合方面找出自己的道路,这对我后来治学影响很大”。今天已是建筑大师的吴良镛,依然忘不了恩师的教诲。

 1950年,吴良镛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出色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的设计,还在美国罗马奖金建筑绘画雕塑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荣誉奖。当时,他还兼任劳伦斯理工学院建筑系教员。

 正当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锋芒之时,吴良镛的恩师梁思成、林徽因的一封信从国内寄到他的手里:“北京百废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1950年底,吴良镛冲破阻挠,毅然绕道归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的这番人生抉择,与梁思成当年的经历是惊人的相似。

 回国后,吴良镛主持清华大学建工系市镇组工作,并与北京农业学院汪菊渊教授一道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从第二年起,历任系副主任、主任,开始全面推进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等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筑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想。1959年,在他的倡导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61岁时,吴良镛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73岁时,创办了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人生最美夕阳红,他积极推进建筑与城市规划理论、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他还亲自指导培养了许多博士、硕士研究生,以身作则,教育他们为广大人民服务。

 1999年6月23日上午,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亚澳地区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大会通过了吴良镛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这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如今,吴良镛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为致用之学,一生不遗余力地参与建设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当前的经济建设、房地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这是吴良镛的再三提醒。先人居之忧而忧、后人居之乐而乐的吴良镛,那不老的脚步还在古都的街巷里踏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这是他毕生不改的追求。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