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丁玲与《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2019-08-28 作者:沙 敏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解放日报》刊登了1942年3月8日毛泽东为其改版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该报现存于北京市档案馆)

 1986年3月4日,82岁的女作家丁玲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读者们。

 从1927年开始,丁玲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1932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她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著名人士多方营救,敌人对她百般威胁与利诱,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但都遭到她的严词拒绝。1936年9月,她积极寻找中共地下党,终于找到了党组织,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她先是去往南京,后摆脱国民党控制,辗转到达陕北。

 为了迎接丁玲,毛泽东专门赋诗一首:“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丁玲的才华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延安是革命根据地,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关于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将延安《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解放日报》创刊后,丁玲就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至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出版2130期。作为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阵地,《解放日报》的副刊在有办报经验的丁玲等人的精心耕耘下,从形式到内容备受读者欢迎。

 关于文艺栏的任务,丁玲在1942年3月12日文艺栏的“百期特刊”第二期《编者的话》中说:“文艺栏担负着这几层重任:1.团结边区所有的成名作家;2.尽量提拔、培养新作家;3.反映边区各根据地生活及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战斗的事迹;4.提高边区文艺水平。”

 丁玲提出四项任务,这是她创造性地办文艺栏的体现。在这四项任务中,主要是团结成名作家和培养青年作家这两项。把这些作家所写的反映边区生活及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战斗事迹,以及一些好的作品发表出来,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提高了边区的文艺水平。丁玲主编文艺栏这段时间,千方百计组织稿件,力争拿到当时延安的名作家和新作家的所有优秀作品,在文艺栏发表。

 关于处理稿件,丁玲规定,首先要逐件登记,贴审稿笺,用与不用都提出意见;可以用的交丁玲复审;丁玲将用的交给发稿编辑编排,送秦邦宪终审;不能用的逐件写退稿信,经丁玲看过交编辑付邮;名作家的退稿信件由丁玲亲自写。这些做法,以后的主编也都照做。《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发表的作品大都是名家之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主旋律是弘扬解放区英勇抗战的精神。

 在解放区,丁玲还担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的职务。除了办副刊外,丁玲的小说创作也迎来了丰收。丁玲不但找到事业,还遇到了陪伴她后半生的爱人陈明。1937年,丁玲与陈明相识在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1942年,丁玲与陈明正式结婚,陈明比丁玲小13岁,这段婚姻经历了44年的时间考验。无论是日后丁玲被打成“丁玲反党集团”遭到流放,还是被送到北大荒、关进北京秦城监狱,后被送到山西农村,陈明一直不离不弃,呵护着丁玲。1979年,丁玲被平反后,她曾对着录音机说:“我死了以后,不再会有什么东西留在那里,压在我的身上,压在我的儿女身上,压在我的亲人身上,压在我的熟人我的朋友身上,所以,我可以死了。”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