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 俞风楼: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们拍摄照片

2020-12-11 信息来源:征集编研处 浏览次数:

老兵是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的英雄。为深入挖掘浙江老兵故事,追忆浙江老兵历史,今天起,省档案馆推出《老兵档案》专栏,用音频、照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与您一起铭记历史,致敬英雄!

俞风楼

出生于1931年12月

1950年3月,参加解放军

1952年8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为67师政治部摄影干事、战地记者

俞风楼说,在朝鲜战场上最遗憾的事就是战士牺牲了,却连一张遗像都没有。于是,他冒着炮火烽烟,利用作战空隙,给战士们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


《阿妈妮,再见了》

▲俞风楼拍摄的《阿妈妮,再见了》系列的其中一张


今年已经虚岁90岁的俞风楼从家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都由他亲自拍摄,翻动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就像是翻阅着曾经厚重的岁月。

在这其中,有一张照片俞风楼印象最为深刻。一张大画幅黑白照片里,阳光轻柔地打在一位年轻的战士和一位老大娘的脸庞,两人面带微笑,相拥眺望着远方。

俞风楼说,这张照片名叫《阿妈妮,再见了》。1958年3月份志愿军宣布撤军了,要离开朝鲜。政治部组织一部分战士,还有战斗英雄到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去慰问、去告别。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那年,俞风楼高中毕业,他作为热血青年,报名参加解放军。

1952年8月,21岁的俞风楼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师政治部摄影干事、战地记者奔赴朝鲜战场。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但俞风楼和战友们并没有立即回国,他继续戍守三八线,保卫朝鲜安全,直到1958年。

当年3月,已经在朝鲜6年的俞风楼准备随队回国。他和战友一行去当地一位叫“柳梅”的大娘家道别。柳梅大娘是朝鲜人,在战争期间,一直默默为志愿军送粮、送衣。

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俞风楼展示的当年辽宁画报封面


正当大家准备离开时,柳梅大娘的婆婆突然急急地走了出来,紧紧抱住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两人情绪激动,脸贴着脸,眼眶噙着泪花,在阳光照耀下,老人的皱纹在笑容中舒展开来,两人远眺前方,眼神充满希望和不舍。

俞风楼见状,立即按下快门,连拍了数张,这个瞬间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情谊。

他说:“因为我们也回国了,在朝鲜那么多年也很有感情的。这个战士那时候才18岁,当时两个人的情绪非常激动。”

阿妈妮,在朝鲜语里是大娘的意思。于是,俞风楼给这组照片取名《阿妈妮,再见了》。后来,这几张照片中的其中一张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画册刊登发表,同时,还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永久保存。


战地记者——俞风楼


在朝鲜战场,俞风楼的任务就是为志愿军们留下珍贵的照片。战地记者一个小组三个人,要上到战壕前线去给战士们拍半身照。

为什么拍半身照呢?因为过去很多志愿军英雄人物,他们都没有照片留下来。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当他们牺牲了,遗像只能靠队友的回忆画画,在队友们记忆的不断修正中,形成一张张英雄人物的画像。

俞风楼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为战士们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并且记录这一段历史!

▲俞风楼的多台相机(退役后)


作为战地记者,虽然不用冲锋陷阵,但同样也是险象环生,好多次,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在一线战壕里,就为了能够在战争隙间,为战士们留下一张照片。

“一般讲子弹打了我们都可以壕沟躲起来,好躲一点,就是有些时候炮弹一来就比较危险了,炮弹因为看不见来了,它哄的一下过来,根本看不见。”

俞风楼记得很清楚,有一次,遭遇敌军轰炸,千钧一发之际,他和战友躲进了旁边的防空洞内,这才捡回一条命。

“在开会的时候,碰到敌机轰炸了,把我们开会的房子给炸坏了,如果大家不躲到山洞里去,我们那时候就很危险了。 ”


▲俞风楼的军功章


一名战地摄影记者,相机就是他的武器。每次遇到轰炸,俞风楼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用身躯压牢相机。因为,部队里的相机就几台,还是当时苏联支援的,里面记录的都是最珍贵的历史画面,值得用生命去守护。

也正是他手里的120、135老相机,定格下了一张张历史的瞬间。从拍摄、冲洗到放大,通过一个月的训练,俞风楼全流程亲自完成。在枪林弹雨中,他说,他不是最危险的岗位,但正因为他的存在,让更多的战士有了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更铭刻下了珍贵的历史!


为国奉献余热

▲70年代,俞风楼前往采访地


1958年回国后,俞风楼转业到了黑龙江牡丹江一家报社做记者。战争时期,他用相机记录战友浴血奋战的珍贵记录;和平时期,他用相机记录国家的发展和巨变。

回忆往昔,俞风楼感慨万千,他说,和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相比,自己太幸运,有幸目睹、亲历了祖国的腾飞。

▲俞风楼受邀给小学生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


如今已快年逾九旬,人虽老,但俞风楼心还年轻,他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国奉献余热。

“我要发挥我的余热。我现在经常参加社区的垃圾分类活动,搞垃圾分类宣传,同时也受一些学校的邀请,去给他们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要让孩子们了解和铭记这一段历史。”



《老兵档案》

本活动由

浙江省档案馆

浙江广电集团城市之声

联合推出

特别感谢: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摘自:浙江省档案馆微信订阅号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