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档案记录历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脉。在我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中,保存着许多珍贵档案,它们的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风云激荡的历史宏卷,也有令人感慨的国家记忆,更有蕴涵其间的文化基因,可以让人找寻浙江精神背后的文化故事。它们中的多件(组)档案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和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 《珍档共赏》栏目,将带领您走近这些档案,让我们一起感受档案的独特魅力!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 我已走过十之七八,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 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滚滚钱塘江上,几座大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昼夜车流不息。其中建成最早的钱塘江大桥已屹立潮头八十余载。它是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手史料
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着钱塘江大桥建设的第一手史料——“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它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历史。2002年3月,“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因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被“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由茅以升、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曾参与钱塘江桥建设的李文骥工程师的女儿李希先后捐赠,共18卷,80件;照片17册,1143张,档案起止时间为1933年至1989年。 档案主要内容为:(1)钱塘江桥筹备、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档案;(2)钱塘江桥工程图纸;(3)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照片;(4)刊登有关钱塘江桥工程的中外出版物;(5)茅以升撰写的关于钱塘江桥工程的著作与手稿;(6)《钱塘江大桥工程》等声像档案。档案载体有纸质、胶片、光盘等;文字有中、英文两种。 档案中的图纸、文稿、画册、报纸……都带着20世纪30年代的气息,甚至连老式的文件夹上贴的大幅照片也是当年大桥的模样。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 编制于1933年10月的《钱塘江建桥计划书》是最早的一份文书档案。由建桥理由、桥基钻探、钱江水文、运输要求、线路联络等部分组成。计划书有力地粉碎了外国人关于“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说法。 
▲《钱塘江桥筹备报告》 1934年11月11日编写的《钱塘江桥筹备报告》分建桥计划、部省合力、组织经过、设计研究、招标情形、审标定标、工款筹算、工作程序等章节,全面介绍了大桥筹备期间的情况,凸显出茅以升的建桥工作理念。 
▲桥梁设计(图十)全貌 《桥梁设计(图十)》呈现出桥梁设计上的创造性。钱塘江底流沙下面的石层特殊,承载力不大,但是需要承载从公路面到石层71米高的建筑物。如何把这建筑物的重量减至最低限度,使石层能够胜任呢?茅以升的设计是这样的:钢梁用合金钢制成,强度大而重量轻。15个桥墩,16个孔跨度相同,钢梁长度一律,这样就可预先多备一孔,遇到钢梁任何一孔被炸断时,用来代替,以便迅速修复通车,在国防上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还考虑美观上的要求,使全桥各部分方圆配合,色彩调和,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钱塘江桥开工典礼时礼堂摄影 档案中还有大量的照片、底片。“开工典礼”主题照片著录尤为详细。钱塘江大桥工程开工典礼于193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纪念日)举行。照片记录了开工典礼临时礼堂、工程处全体职员合影、曾养甫(国民政府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及夫人行揭幕礼及定中心线、曾仲鸣(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行打桩礼等。 
▲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 另外,记录了两个历史瞬间的照片也非常珍贵,分别是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和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1999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上曾展出这两张照片。
最美奋斗者
茅以升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桥梁专家,还是一位勤奋的科普作家。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一系列与钱塘江桥工程相关的科普著作,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为工程人员提供建桥参考,为历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馆藏中有《钱塘江桥工程记》(1946年5月)、《抗战以来的钱塘江大桥》(1946年)、《钱塘江大桥概述》(1947年11月)、《钱塘江桥》(1950年)和《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1963年10月)等。 
▲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
钱塘江大桥就是一座奋斗之桥, 档案就是奋斗的记录。
摘自:浙江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