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巾帼文明岗 > 馆藏推荐
工商资本的盛宴 文史艺术的荟萃——浙江省档案馆藏民国老股票漫谈
发布日期:2024-10-15 浏览次数:

   不同于当前线上就能实现开户及投资交易的无纸化股票,老股票一般指清朝、民国时期的股票,老股票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于一体,还是民国时期持股人身份象征。


      自清朝末年,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股票走过了各具时代特征的几个发展阶段。特别是1993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率先实行了上市公司股票无纸化发行与交易,实物股票退出了历史舞台,使得清末、民国的实物股票更成了稀有绝版藏品。浙江省档案馆收藏的老股票包括:中华民国制糖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公盛盐厂绍萧盐栈股票、杭州纬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道一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武林造纸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浙江商业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等,时间多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致反映出民国浙江民族资本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基本特点。


纬成股份有限公司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签发的股票正反面


      浙江股票发行始于清末,由于实业热潮催生了工商业快速发展及大量资金需求,浙江省最早发行股票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由成立不久的浙江铁路公司发行。浙路公司汤寿潜为保住经营铁路权发起了拒款募股保路行动,当时股民响应热情极高,出现了“杭垣舆论、街谈巷议,人人皆以不附路股为耻”,一月余集款竟达2300万元。为保管和运用好这些股本,在汤寿潜等努力下建立了浙江兴业银行,资本总额为100万元,浙路公司出资45%,铁路公司和兴业银行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市。由于当时浙江没有证券交易市场,且毗邻上海,股票、债券也都在上海发行,或者企业办在浙江,而总公司却设在上海,在浙江发行的一些股票,投资者转让买卖多通过私下个别交易。


  1920年股票发行日益增多,得益于一战刚结束,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较好的发展机遇。宁波商人费冕卿、冯发笙、赵志宝等10余人,当年向宁波道尹公署呈报,倡议发起组织证券花纱交易所,报告提出:“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告终,商战开始,世界潮流趋重实业。宁波为通商巨埠,欲求买卖之便利,市价之平准,非设立交易所不为功”该公司二月筹备,额定股本120万银元,分为24000股,每股为50元,均由发起人招认,当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核准开办。同年,浙江实业厅据赵家藩、王秋衡等22位杭州著名人士所呈,准予设立泉塘证券物品联合交易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杭州证券交易所,股本总额150万元。发起人认定40万元。好景不长,这两个交易所后因上海信交风潮的爆发,于次年相继停顿,此后浙江证券市场活力开始由股票转向债券。

  浙江省档案馆藏每一份老股票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下面,以馆藏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为例介绍,这份档案也收录在《中国档案精粹(浙江卷)》。



 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这张馆藏股票于民国十三年正月(1924年)签发,横式印制,面值1800元,以银元为面值,计12股,号码为通字212号,股东为太邱霖记,有驻厂办事董事俞炜的签名。该股票正顶端贴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面值2分。股票正下方有前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设立,中华民国四年十月二次注册的说明,彰显公司的经营历史。股票上还附有说明:本公司额定股本45万元,每股计银150元。值得一提的是,股票上方印有公司商标和传统花鱼图案,既提升了公司在品牌形象上的辨识度,又兼具艺术美感与防伪实用性。


  萧山通惠公纺纱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萧山士绅陈光颖和嵊县富商、候补同知楼景晖集资创建,开办资本56万元,有纱锭万余枚,雇用职工830名,后改制为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股票。20世纪二十年代,通惠公纱厂规模扩大,职工达1300余人,它与宁波通久源纱厂、杭州通益公厂为“三通”,是当时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在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家近代民族资本工厂。从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相关信息表明,晚清时期一部分浙籍知识分子和商人开始尝试引入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萧山通惠公纺纱厂到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了股票,标志着企业从私人合伙制向现代股份制企业的转变。


  馆藏老股票作为实物档案,不仅见证了像萧山通惠公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经营发展历程,也是浙江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当时的企业经营模式、资本运作方式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股票面值较大、发行少,当时只有少数富贵人群拥有,体现着持股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加上年代久远不易存,因此浙江省档案馆藏的民国老股票显得尤为珍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