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历史中的人性光辉——档案中浙江舟山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故事
|
|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将竞逐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该影片讲述了1942年日军用于运载英军战俘的“里斯本丸”号船从香港出发前往日本,在行驶到浙江东极海域附近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日军运输船击沉,舟山渔民发现后旋即对落水英军战俘展开大规模营救的故事。在杭州路演首站现场,导演方励表示,他很幸运在仍有3位亲历者在世时进行了抢救式采访,拍摄了这部影片,“打捞”了这段历史。在影片筹备期间,他还前往浙江省档案馆查阅了舟山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相关档案。 漫漫历史长河,岁月荡涤浮华,当年参与营救的渔民和被救助的幸存者都已离世,唯有这批档案鲜活如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那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让导演情愿倾家荡产也要将其拍成电影?让我们翻开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这卷档案去探究一二吧。 1948年4月12日,英国驻华大使致函国民政府外交部,讲述了英军战俘在“里斯本丸”号船上的遭遇,以及舟山东渔人岛(青浜岛旧称)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并表示希望前往东渔人岛赠谢当地渔民。这封信函引起了国民政府的重视,从外交部到浙江省政府,再到定海县政府、东极乡乡公所,层层要求查明当时营救的具体情形后上报,于是就形成了如今浙江省档案馆保存的那卷珍贵档案。
这卷档案共15件,包括各级政府调查事情原委所形成、收集的有关营救事件的往来公文、函电、名册和褒扬令等。档案字迹清楚、保存完整,内容丰富,对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0年,该档案作为“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的一部分,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一艘船沉入海底 在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中,英国士兵John与中国女孩梁素琴(音译)不顾世俗眼光相爱。女孩家人不同意,与她断绝关系;男孩则写信告诉家人他坚定的选择,并且决定在圣诞节期间结婚。然而,日军的炮火猝不及防地轰炸了香港地区,1941年圣诞节,保卫香港的几千名英国士兵在与日军鏖战17天后被迫投降,成为战俘。John被押上了“里斯本丸”号船,他的幸福戛然而止。与John同样遭遇不幸的还有其他1800余名英军战俘。1942年9月27日,经改装的“里斯本丸”号船满载英军战俘从香港出发开往日本。10月1日凌晨4时,在途经浙江省定海县东极乡青浜岛东北约2海里的海面时,未悬挂任何战俘标志的“里斯本丸”号船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认为是日军运输船,遭到鱼雷射击。当第4枚鱼雷击中船体后,船上的日军官兵被转移到前来救援的日舰上。为防止骚乱,日军将关押英军战俘的3个船舱全部用木条钉死,盖上防水布,用绳索捆住。10月2日凌晨,眼见船即将沉没,日军决定放弃救助船上的英军战俘。生死一线,英军战俘奋力冲出船舱自救,日军见状,用枪疯狂扫射阻止。“里斯本丸”号船逐渐下沉,海面上漂浮着许多尸体和垂死挣扎的战俘,场面惨不忍睹。

1948年5月10日,《定海县东极乡三十一年十月二日参加救护英俘居民登记名册》中青浜岛第二、三保居民登记名册(部分)。
根据1948年5月10日浙江省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呈报上级政府的档案记载,1942年10月2日中午,青浜山(即青浜岛)和庙子湖(即庙子湖岛)一带海面发现数百名遇难的人漂流挣扎。于是,庙子湖的沈万寿、吴其生等人发动渔民施救,最终营救106名英军战俘,分散住在各渔民家中。青浜山的赵筱如、唐品根等人以“情势严重、人命关天”为由,动员全岛渔民前去营救,行动一直持续到晚上,历时12个小时,渔民们数次往返,营救了278名英军战俘,并把他们安排在天后宫暂住。因为语言不通,当地渔民一开始并不知晓救上来的是谁,直到有人出示“香港英国人”字样,才知道救的是盟友。战争年代,岛上的生活物资本就匮乏,渔民们却竭尽全力为英军战俘提供衣服、热水和饭食。中国人民的慷慨救助感动了英军战俘,他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珍爱之物赠予渔民留作纪念。 
1942年10月,浙江渔民救助的英军战俘伊文斯(前排左一)、詹姆斯顿(前排中)、法伦斯(前排右一)到达宁波市郭巨镇后,和参与营救的缪凯运(前排左二)等人合影。
10月3日凌晨,渔民发现日军舰艇向岛上驶来,情急之下,他们将伊文斯等3人送至青浜山人迹罕至的石洞内隐藏起来。随后,日军迅速控制岛上交通,挨家挨户搜查,除已藏于石洞中的3人外,其余381名英军战俘又被日军带走。此后几天,日军军舰仍频繁来东极海面巡逻,直到8日才彻底离开,藏于石洞内的3名英军战俘最终躲过搜查。 到底该如何妥善安置伊文斯等3人呢?渔民们商讨后认为,应尽快将他们送到内地才是最安全的。于是,在当地渔民和定海县国民兵团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缪凯运等人的帮助下,这3人被成功送至浙江省政府战时驻地云和县,随后辗转抵达重庆,由英国驻华使馆接回。在重庆,获救的3名英军战俘通过广播电台讲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揭露了日军的暴行,盛赞舟山渔民救人的义举。
3、一段历史重新被关注 1942年发生的事情,为何直到1948年才引起国民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据《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为层奉令查报三十一年救助英国战俘经过情形附当年参与救护人登记名册及英人原函照片祈鉴核由》记载:“当卅四年(1945)抗战胜利国土重光,十月恢复乡公所,陈前乡长顺甫就职及品生三十五年(1946)十二月当选就职时先后首以过去救助英人情形应即呈报政府备案,乃各发起及参与救助住民佥以过去义务为吾人应有天职,罔求邀功等语。乡长以众意难强以致迄未报案抱歉之至。”也就是说,在抗战胜利后,当地乡长曾想将渔民救助英军战俘之事上报,但因救助发起人和参与者都认为救助之事是“吾人应有天职”,不愿意邀功,故此事搁置。营救英军战俘的英勇事迹也慢慢淡化在渔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1949年2月18日,《大公报》刊登了《重现中英战时盟谊 皇后码头港督赠船》一文。
1948年,根据国民政府要求查明当年情形的指示,东极乡乡公所查清事实后,想要为参与救助人员登记造册,以便嘉奖。但当地渔民再次以救助英军战俘不图回报为由坚决请辞。乡长沈品生一再劝说,并表示“此乃盟邦政府爱戴荣誉赠予,却之未免不恭,受而无伤大雅大义”,当年参与救助的渔民们这才将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参加救助日期、救助次数、救助人数等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在名册上按手印确认。 
1948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关于奖励定海县东渔人岛居民救助英军战俘事实一案检送褒扬令的批复。 由于种种原因,英方的赠谢事宜当时并未落实。于是,浙江省政府分别函电外交部、内政部协商褒奖东渔人岛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行为。8月,内政部批准浙江省政府对渔民予以奖励。9月,浙江省政府报送东渔人岛渔民营救英军战俘事实清册给内政部。10月11日,内政部按照《褒扬抗战忠烈条例》第一条第八款,正式为胡阿法等198名“在抗战期间奋勇营救盟俘”的渔民颁发褒扬令。 褒扬令发布后,《定海民报》立即刊发消息称,抗战“胜利后,英人追怀旧德,当有派舰至东极慰问及查赍谢金之说,嗣又有改由中央转发奖金之说,且一度层饬县府查复,案悬经年。今始奉到荣誉奖令,亦可谓久矣”。随着相关报道越来越多,舟山渔民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事迹才被社会广泛知晓。 1949年2月,英国政府在香港隆重悼念“里斯本丸”号船遇难英军战俘,同时高度赞扬浙江舟山渔民的义举,并由时任香港总督葛量洪代表英国政府赠予舟山渔民一艘“海安”号机动渔轮、奖金以及盟军最高统帅部颁发的奖状。 1942年10月至今,“里斯本丸”号船已沉没82年,但人性的光辉永远不会被忘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