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为深化历史研究,用档案重现真实营救过程的全貌,2023年下半年,浙江省档案馆与安徽、江西、福建三省的有关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接,分赴各地沟通交流,力求在掌握各地档案资料线索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为加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提供档案支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查找阅读档案、综合分析资料内容、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后,我们厘清,75名飞行员中的43人降落在浙江境内,除3人在迫降过程中牺牲,3人不幸被俘外,37名飞行员得到浙江军民的救助而脱险,占获救总数64人的近六成。现就与浙江有关的各机组(按轰炸机自大黄蜂号上的起飞顺序编号)救助情形分述如下:
1号机组
包括杜立特中校本人在内的1号机组降落在今杭州市临安区境内的天目山区,5名飞行员或走进中国军营,或遇见略懂英语的小学教师。由于距国民政府的行政机构——浙西行署较近,一夜后均顺利脱险,在浙西行署集合。
2号机组
2号机迫降在今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的棉田里,5名机组成员没有分散。由于距日军占领的宁波城、奉化城近在咫尺,一旦走错方向,后果不堪设想。飞行员们在山里躲了几天,后在奉化境内遇见国民政府军游击队,渡过象山港,经宁海、新昌、嵊县、东阳抵达义乌,换乘火车到衢州。
3号机组
3号机组分别伞降在遂昌、江山境内,机师法克特在降落过程中不幸遇难,4人被两县人民成功救助。遂昌县档案馆所藏为民国遂昌县政府警察局档案1卷,内容是柘德乡北洋(村)盟机降落抢救事件详情,包括抢救过程及物品清单。善良的村民们并用棺木盛殓了法克特的遗体,护送至衢州。江山市档案馆则存有20世纪80年代征集到的3号机残片实物档案1件,颇具特色。
5号机组
该机组4名飞行员降落在江山,1人落于江西玉山,均获救助,是最早到达飞行目的地衢州的机组。江山市档案馆案卷中的护送3号机、5号机美军飞行员人力车费收条是对救助细节最生动的诠释。
6号机组
6号机迫降在象山县爵溪乡外海,2名飞行员在游上岸的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因彼时象山沦陷,3位飞行员上岸后被伪军俘获,带至象山县城交给日军。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爵溪乡乡长上报营救失败经过情形的呈文,附有飞行员手书的两纸求救信,上面写道:“我是一个美国人。我须要到处州(衢州)或者到中国飞机场。然后我能得一架飞机到达重庆。假使有人能领我到飞机场,那末,当我们到那边的时候,此人能得到赏格。倘使飞机场离此远的话,那末领我们到最近中国兵队那里去。”
7号机组
该机迫降在今象山县南田岛附近的海面上。5名机组成员中有4人重伤。当地渔民发现后,将他们救上岸,用门板做成担架,横穿南田岛接到船上,偷运过敌舰艇封锁线,送至海游镇三门县卫生院做简单包扎。后送往当时附近几个县医疗条件最好的临海恩泽医院救治。
10号机组和12号机组
这两个机组降落在浙江遂安县(1958年并入淳安县),10号机机长乔伊斯落在浙皖交界的山岭上,从另一侧下山抵达安徽屯溪,其余9人获得遂安百姓的救助,顺利脱险。
15号机组
15号机在今象山县檀头山岛外的海面上迫降,当地军民历经艰难险阻,带领他们突破日军巡逻艇构筑的重重封锁线,在7号机组之后到达三门县海游镇,接着赶往临海恩泽医院,与7号机组会合。该机组的怀特是1名军医,主刀了7号机机长劳森的截肢手术,保住了他的生命。
20世纪40年代,在贫穷闭塞的中国,交通、资讯极不发达,广大乡村地区的百姓从未见过高鼻深目的欧美人士,县城里的居民也仅和传教士打过交道。面对从天而降的飞行员,大都经历从相互不信任,甚至恐惧到相互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一旦他们知道这些美国朋友是在帮中国人打日本侵略军时,就纷纷舍财舍命地帮助和护送他们,体现了淳朴的中国人民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用鲜血和生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筑就起友谊的长城。
1941年4月,日军侵占浙东地区,宁波、奉化、象山等城镇沦陷。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因燃油用尽,降落在浙江沿海的2号机、6号机、7号机、15号机4个机组除迫降过程中的险象环生外,更多了一层被日军捕获的阴影。中国军民营救出其中的3个机组,是冒着实实在在的生命危险的,其中7号机组、15号机组穿越了日军的封锁线,15号机组更在高塘岛上躲过了日军的搜查,没有这些善良的中国人的协助,他们的胜利脱险是难以想象的。
轰炸日本构成了杜立特行动成功的一环,另一环是中国军民无私无畏的援救。正如7号机机长劳森在《东京上空三十秒》一书中叙述的情景:“救援站的负责人晚上来了,让我大为振奋。好多事情令我情绪低落。我告诉他,在国内的时候,我经常看见街角和电影院有人为中国救援会募捐。我好多次只是从募捐箱旁边经过,偶尔捐上一两角,还觉得自己已经非常慷慨。我对他说,我觉得真是过意不去,心里直想哭。也许我确实哭了。”二战时期,正是中美两国间的互补支持和精诚合作,才构建起了战胜侵略者最坚强的基石。